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六章 泪和血都是咸的,还有盐(2/4)

如湖南江西米,每年都是分散四处在卖,江南也走,广东福建也走,而且米商都是看住了某府某县,做的是长期生意。之前江南米被张元隆外运,让江南米价大涨,官府动了平仓米也没按下来,还是靠着湖南江西米解决的问题,可那都是两三月之后的事了,之前没谁敢有那么大心气,料定江南米价还是扑不下去。”

彭先仲的话推翻了李肆印象中那些穿越里,动不动就能艹纵米价这类桥段的合理姓。接着彭先仲又说到了关键,这海量粮米不可能被少数几家米商控制住。县乡下的游商从农户里收米,再到大的城市,乃至省城汇聚,才由大米商接盘,朝其他市场贩运。一城就不下十数米商,一省更是上百,米市是零碎区隔的市场汇聚起来的,靠几个商人很难拨动。同样的,米价的变化,除开天灾[***],其他原因就很难预料,也难以形成全局的影响。

目前不仅广东没什么大的灾害,广西湖南江西也没见动静,似乎一如平常。

“咱们广东历年缺粮,每年从广西进米不下百十万石,如果广西能平稳,广东米价要涨也不会涨到天上去。”

彭先仲下了定论,可李肆还是摇头,他确定广东米价不仅会大涨,而且还是全省大涨。

“四哥儿……为什么这么肯定?”

见李肆摇头,关田等人都不再置疑,他们都习惯了李肆“神妙算”,可彭先仲初入决策圈,对李肆的“本事”还没太深刻的感受。

“因为我能肯定,广东有两个大人物要遭殃。”

李肆说的是两广总督赵弘灿和广东巡抚满丕,之前关蒄提到米价,让他有所醒觉,后来再跟刘兴纯提到的广州城大小神仙一拼,前世某条资料就从记忆里跳了出来。

两广总督赵弘灿这人,他一直没什么印象,虽然是平三藩名将赵良栋的儿子,康熙重臣赵弘燮的哥哥,却没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光彩事迹,反而就是在这一年,他和广东巡抚都遭弹劾,部议革职,最后康熙施恩,只是降五级任用。

他们遭什么罪了呢?事情很小,因为他们没有向康熙奏报米价,然后被广州将军管源忠参了一本。而至于没有奏报米价的原因,到底是疏忽,还是不敢报,李肆觉得,多半该是后者。

就在这康熙五十二年,广东米价“腾贵”。公开资料说是每石涨到二两,可让总督巡抚不敢上报,相信真实米价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李肆之所以对这事有印象,是当初翻看《康熙朝实录》时,对这一条的未知背景很有些兴,当时就在猜这两哥们是不是故意不报。因为米价太高,一个总督一个巡抚,总得给出原因,而这原因估计又是他们的忌讳,还不如干脆装作工作疏忽,被治一个轻罪就好。

李肆捡起这条资料的时候,也想了好一阵,虽然他也想不出米价为何会在今年猛涨,但至少能确定,自己这只小蝴蝶应该没对这项历史进程有什么关联,所以,他认定这事未来应该会发生。

见着李肆自信充盈的神色,彭先仲满肚子嘀咕,却也不再继续就这个问题穷追猛打,而是转到了事情的艹作层面上。

“四哥儿的具体盘算是什么?”

李肆点头,他有了初步的构想。

“湖南米,从现在开始,囤积湖南米,浛洸这条商道,对咱们是透明的。”

一听到“囤积”二字,彭先仲两眼就开始发飘,他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ns;&n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