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三章 平地蹦出个孙猴子?我不信!(2/4)

的洋商,勾结当地商人,竟然敢抗拒官兵查验,咎在督抚。

赵弘灿的折子里,除了检讨自己的疏失,也有委婉的抱怨。他报称说有些商贾,倚仗财势盘踞当地,行事诸多违例,比如说像某某、某某以及李肆等人。广州之乱,也源于他们视财为命,漠视朝廷天威。之前他们与本地官员沆瀣一气,牵连甚广,不止于粤省。自己只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难以通盘把握。幸得雍亲王雷厉果决,将他们一一震服,都认罪纳捐,抚恤死伤,修缮公物。

“牵连甚广,不止于粤省”这话,康熙心里有数,这就是某些儿子在广东露出来的马脚。

杨琳的奏报更详细些,除了同样检讨自己对工商管束不严外,还很忧虑地提到,三江票行关联的一帮商贾,比如某某、某某以及李肆等,胆大妄为,长此以往,难说有不堪言之祸。他恳请封禁票行,杜绝后患。

封禁票行……怕不是扑灭后患,而是惹出眼前之灾,而且还跟此事的根底无甚关联。

康熙叹气,不看清前路,分清主次,就径直下刀,这可不是他为政之道。

既然查出之前江南之事的根源,是广东与南洋外洋的连通,康熙就在考虑,是不是真要如张伯行所言那样,再度禁海。倒不是禁了洋商来朝,而是禁绝本朝商民下海。与东洋的贸易还可保留,但再不许商民往来南洋,散播那些奇技银巧。

“这不止是奇技银巧,这是把致命的刀!只有将它丢得远远的,告知汉人这是恶物,才能勉强保得自家江山的安定。”

康熙最不放心的也就是这个,汉人心思最巧,若是与那南洋外洋关联过密,将洋夷那一套枪炮之术散播天下,或者是在海外聚起了势力,挟枪炮之威而回。这满人江山,还能坐多少年,可真是个绝难回答的问题。他很清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汉人离了他这天下,散布在整个南洋。他们若跟自己治下的其他汉人串通,情况不堪设想。

他本心也倾向于禁海,之前江南商人,居然勾结噶礼这样的大员,直接运粮去南洋,在他看来,这近乎于资敌!这也是他不顾与噶礼的奶兄弟情分,悍然拿掉他的主要原因。

但禁海一事,关联太大,康熙一直没下定决心,眼下得了胤禛等人在广东翻搅出来的“战果”,康熙又开始认真考虑这项举措。而封禁票行,却偏离了他对此事的评判轨道。

正踌躇间,李光地求见,康熙惊喜。惊的是,李光地已是重病在身,求了回福建老家养病,却还忙于国事。喜的是,本头疼没有他参详,禁海之事的影响看不透彻,现在有他在就好。

接着康熙皱眉,能让李光地不顾病情,急求面君,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

“皇上!广东之事,扑簌迷离,内里原委,怕是不止于钦差和督抚的奏报。”

李光地颤巍巍而来,还是要说广东事。

接着他就呈上一份书信,封皮是“林统呈恩师亲启”。

“这林统是臣旧曰弟子,现是广东南海知县。过往并无太多联系,前几曰派家人亲送此信到臣府上,那家人还说,若是此信不能呈到皇上眼前,他定难保姓命。”

李光地此话一出,康熙脑子嗡嗡作响,一种极度危险的感觉骤然冲刷着心脏。莫非……广东一省,连带三钦差,还包括老四,都一起隐瞒着什么惊天密密?

展开书信,字迹虽然工整,可断错连连,显示出写信人内心的惶恐不安。&ns;&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