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七章 政变:东院(3/4)

有三千万民人,地方还有那么多小工商,更要紧的是,还有众多读书人。咱们跟官家讨价还价,他们也动了心。”

这话倒是说中了局势,但眼下这形势,似乎有惊涛骇浪的迹象,“议事局”里,不少人都开始动摇。

韩玉阶也不顾自己身上带着“皇帝耳目”的嫌疑,沉声道:“如今之事,有进无退!不妨告诉各位,设立西院,是官家既定国策,咱们可不能在这紧要时刻,扯官家后腿!”

众人都问,那其他方的汹汹民情,到底该怎么应对?

韩玉阶道:“无非是西院之制再改,将其他方人马也纳进来。”

众人沉默了,这是折中之举,仅仅只是从工商总会一千多人里,推选十五个院事,这很简单,而且总事还在工商总会里,他们能单纯地以大工商的角度来看金融。但若是西院大扩,利害就分布得太散,太复杂了。

梁博俦又发挥了超级酱油的品质,低声道:“既有西院,再多一个东院也无所谓嘛。”

他镇定下来,已是明白了此事的根底,这就跟作生意一样,本是两家谈,现在多了无数人。将那些主张不同的人纳入自己一家,嘴太杂,不如让他们再自组一家,变成三家来谈。

梁博俦之见并非他独创,雷襄在《越秀时报》上明确提出,既有西院,就该有东院。金融之事,不能为一方独揽。

雷襄的评论激情洋溢,最早皇帝向他交代股票风波的根底,他就隐隐料到皇帝的谋算,现在西院出笼,应证了他的猜想,也将皇帝在此事上安排的脉络显现得再清楚不过。

所以他自信得都没再进宫跟李肆求证,径直建言,要朝廷设立东院,跟西院一道共管金融之事。此文落时,他还埋了个很深的线头,暗示这两院未来可不仅仅只是监管金融。

李肆的谋算,到此时其实已经暴露无遗。贤党和道党的读书人已经联想到李肆开国所言的《皇英君宪》,想到了他所说的此国为万民所开的宣言。这东西院,已经蕴着将国事交托跟利害直接相关的人等的用意。现在只是金融这新生国事,未来呢?

不管是实践李肆的宣言,还是为抑制工商总会这帮大工商借西院独出一头,揽下金融事的势头,总之一国读书人都动了起来,报纸容不下这么多人的心声,就跑到无涯宫外的天坛广场去聚众呈情,眼见要到圣道四年,此时即便在岭南,气候也颇冷,可这一国却是显得格外火热。

十二月十曰,李肆在大朝会上终于拍板,金融事目前确实跟工商总会关联紧密,单独设立的西院依旧维持不变。但金融事也不止牵涉工商总会,所有国人都有关联,西院之外,再设东院。

东院该怎么组建,就比西院复杂得多了。

李肆在朝会上说:“早前西院是取西家行之称,现今这东院,要蕴东家行之义,就得扩入一国之民。军人和官员,都是服务于一国,服务于万民,所以不能入。而其他人,如农人、匠人、读书人,要怎么统括,就得顺应天道,合乎民意。”

李肆这番表态,外加之前县乡公局的存在,让东院的设立思路也变得清晰起来,但具体办法却又将诸多争执凸显出来。

有人提议说,已经有县乡公局了,在县乡公局的基础上设立省公局,从省公局里再出东院的院事。

但他人反对说,这得按人多人少来看吧,广西不过二三百万人,广东就有一千三四百万,出同样多院事,广东人不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