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八十七章 擦肩而过(2/5)
是当今的名士。>
“海上风险,你去找人,一定不要亲身涉险,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荀彧忍不住劝说。>
毕竟是他的亲侄儿,两人关系平时微妙,但关键时刻还是担心对方。>
“叔莫为我忧虑,此去,成与不成,一半天意,一半人事,尽人事而知天意。”荀攸咬牙道。>
他这才意识到,什么是君。>
“承社稷之诟,方为社稷主。”>
也就是说,你必须能解决问题,能够引领大家走出路来。>
所有人才会跟着你走。>
这正是他认为师尊已经无敌的缘故,就没有对方解决不了的问题。>
他此时也是去解决一大事。>
解决之后,做个十年之君,应该不是问题。>
至于做了君王之后,又该怎么做,那还是等到时候了再说。>
总之荀攸带了20个侍卫,随行有60匹马,一路向东,又转向南。>
他要去徐州。>
因为徐州是靠海的。>
而且还有港口。>
相对来说徐州还算安定一些。>
不过一路上仍然是民生凋敝,盗贼四起。>
他们如果不是久经训练,恐怕早就减员了。>
而从那些训练中,荀攸再次意识到师尊是包藏宇宙,连如何行军小事都能一一说出最好的法子,或者说给出最好的解决之法。>
这时,他们走着走着,最后来到下邳。>
刚刚到城门口,他们就听到有人喊到:“快快,砍头了”>
“大家快去看啊,陶刺史又杀人了!杀一批黄巾贼!”>
随后他们转头看看去。>
只见右侧一处城墙根前,一汩汩的新鲜血液,正流淌着。>
一百多号人,被捆绑在木棍上。>
一个个头颅正在远处看着他们。>
荀攸摇头。>
多好的青壮劳动力啊。>
能创造多少财富啊。>
只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投靠到师尊之下,就找不到生存的机会,最后只能选择造反,抢大户。>
他扫视这些黄巾民,一个个太年轻了,平均也就是十几岁。>
十五岁?>
他以前也叫他们贼寇。>
但后来不叫了。>
因为师尊说过,身为一个管理者,让治下的人因为饥荒而造反,就是最大的罪过。>
黄巾贼,不不,也应该说黄巾百姓,这些人起来造反只是因为没饭吃。>
不能说他们是贼,只能说他们是流民。>
荀攸扫过去,只见大多数人个个面如死灰,俯首就戮。>
个个五花大绑。>
刽子手已经走过来。>
鬼头大刀早就准备好。>
唯独有一个少年,突然间在那哈哈大笑。>
刽子手差点吓了一跳。>
监斩官则是派人来到跟前问道:“兀那贼子,你笑得如此高兴,到底是为何?”>
“我之前听人说过,多笑长寿,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少年嬉皮笑脸道。>
眼神中没有一丝对死亡的恐惧。>
荀攸闻言一笑。>
他找到人了。>
面对这种死亡都敢笑的人,还会怕海上风浪吗?>
于是他来到监斩官之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