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十七章 消夏(2/4)
黄,白瓤白子,黄瓤黑子,红瓤黑子,金黄红子,或是浑然一体,或是皮道分明。>
同样的,香瓜的种类也不亚于西瓜,而且名字更形象更为有趣。>
像因形状而得名的“白羊犄角蜜”,“青犄角”。>
因颜色而得名的“旱三白”、“大水白”、“白葫芦酥”、“灯笼红”、“旱金坠儿”。>
还有因嘴劲儿大难为了年长者,而赢得“老头儿乐”别称的“哈蟆酥”。>
以及因口感发面,往往被人从相反处理解,误以为是“老头儿乐”的“面猴儿”。>
此外,还有酥瓜和老洋瓜呢。>
这两种瓜虽然皆无甜味,只能取其解渴。>
但如镇凉食之,也另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滋味,让人不虚瓜季。>
说真的,在宁卫民的个人感受里,夏季的京城满可以比得上花果山了。>
真要靠这一方水土来养活只吃鲜果而不碰火食的神仙,想来也并非难事。>
而这样的福气,更是足够让日本人羡慕死的,因为就连京城的普通百姓都可以实现水果自由。>
除此之外,高粱河,什刹海,筒子河里,还有野生的鱼虾、螃蟹、荷花、荷叶、菱角、鲜藕与鸡头米。>
只要会水的,善钓的,无论大人孩子尽可自取。>
完全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
不夸张的说,京城的暑热至少能被这些时令鲜货降温了三分之一。>
当然,夏天的饭食也许会因天热而简单一些,可是这些鲜货已经基本上可以弥补人们在肉食上的损失。>
2号院里就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说,“天儿热得我什么也不想吃,今儿晌午甭做了,就洗点瓜果,来头新蒜,再来碗过水的炸酱面得了。”>
罗家和边家的大孙子都已经上幼儿园了,连这两个毛孩子也发表过类似于孙大圣的豪言壮语。>
“要一天吃三百个桃子,不吃饭,我也干!”>
“对,要是那种又大又红的水蜜桃,不吃饭就不吃饭!”>
所以这并不让人觉得怎么委屈。>
或许是显得有些口舌清淡,可不是还有“煮花生”和“煮毛豆”来调剂味觉嘛。>
尤其像宁卫民这样兜里趁钱的主儿,大可以再去副食店里溜达一圈。>
切点蒜肠、粉肠,弄点拆骨肉、松花蛋和花生米来,也就满可以把馋虫安抚住了。>
假如再赶上有京郊卖驴肉的小贩进城,串游进了胡同再一叫卖,还能有额外的口福呢。>
反正宁卫民是不惜钱的,必得买上几斤,切得薄薄的卷进烙饼,再配着小葱蘸酱来个大快朵颐。>
最后再退一万步讲,不还有康术德开得大酒缸托底呢嘛。>
不同于冬日,康术德和张大勺的买卖,到了夏季也有夏季独有的时令吃食。>
酒添了冰镇的竹叶青和茵陈酒。>
小菜添了用花椒大料煮的豌豆和芸豆,还有油炸小河虾、香椿拌豆腐。>
有了这些,再要上一碗刀削面或是烂肉面,就是丰盛解馋的一餐。>
最绝的是“张大勺”还给大酒缸增添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冰婉儿。>
这是效仿当年京城八大堂之一,什刹海边上“会贤堂”的做法。>
用一大碗水晶冰,上面覆着张碧绿荷叶,叶上托着香瓜、鲜菱角、鲜核桃、鲜杏仁,鲜藕,去了芯儿的莲子、再与鲜榛子和蜜饯搭配,最后洒上点蜂蜜水,桂花酱。>
就这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