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 远香近臭(3/4)

好几道堪称独特新鲜的菜色。

张大勺亲手烹饪的柴把鸭子和蹄筋烧海参自不必说,都是味道极为绝妙的大菜,占据了桌子上最显眼的主要位置。

但另外还有两道极为鲜亮的素菜也同样很引人瞩目,令人耳目一新。

那就是宁卫民抄了未来餐饮业的作业,提前“发明”出来的松仁玉米和蚝油生菜。

别的不说,就说这年头的京城,蔬菜生产还没有完全打破季节的桎梏。

虽然京城从1984年就开始大力发展大棚菜,也在太阳宫和小汤山先后建立了引进外国蔬菜的“特菜基地”,就连外埠菜也从去年开始大力供给京城。

但对于广大的市场需求来说,这些还是杯水车薪。

作为普通老百姓,冬季仍然要以冬储大白菜为主。

能在冬天花大价钱买到不多的鲜货,也就是西红柿、黄瓜和豆芽罢了,聊胜于无。

所以从物质供给的角度出发,能在腊月寒冬见着这样的东西本身就不易。

这完全是得益于宁卫民和天坛公园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从温室大棚的供给链获得这些东西。

另外,也别忘了,松仁玉米和蚝油生菜也是经过大众口味检验,颇受好评的菜肴。

未来以全国范围来论,无论是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只要是大众餐馆,这两道菜基本都有,长期保留,而且点菜率还不低。

解放前,但凡全国各地有名有号的酒楼,不都都具备随时提供五十多种通用菜肴的能力嘛。

这么一看啊,这松仁玉米和蚝油生菜两道菜也等于进入新社会的通用菜单里了。

这就足以证明这两道菜的受众很广,绝对属于投大众喜好的口味。

那么自不必说,在张大勺的推荐下,江四小姐也去尝了尝宁卫民“发明创造”。

别说,这两道菜虽然味道直白了些,谈不上什么五味调和、精妙变化。

但确实很好吃,都带着甜口儿,而且还很解馋,吃了一口就想吃第二。

难怪那些年轻的小辈儿那么喜欢吃肉,对这两道素菜也趋之若鹜。

为此,江四小姐也不由对宁卫民刮目相看。

她一边让儿子也来尝尝,一边就想着要跟宁卫民搭话。

不过宁卫民此时可有点顾不上其他。

他正全神贯注地照顾着松本庆子。

一边给她布菜,一边为她解释她不明白的诸多问题。

不为别的,松本庆子毕竟是日本人,哪怕学了中文,能说不少的话了,日常生活交流没什么问题。

但对于古老华夏的人生哲学,却不可能全盘理解。

说实话,自从迈进马家花园大门这一刻起,她觉得她是掉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洞里了。无依靠,无抓挠,松软的底使她越陷越深,这种感觉在任何地方都是从未有过的。

所以哪怕她坐在酒席中,也有太多的东西似懂非懂。

就像刚才张大勺提到“洗尘”二字,她就迷惑地问宁卫民是什么意思,是要洗澡吗?

这使得宁卫民嘴里的一口酒差点儿喷出来。

而后咳嗽了一阵,才能告诉庆子,洗尘就是喝酒,吃饭。

但松本庆子仍不解地问为什么明明是吃饭却偏要说洗灰尘,到了洗灰尘时能不能说吃饭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宁卫民也只好陪他慢慢绕,一点点的给他普及国人习惯的委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