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合则两利(2/4)

杂志多不胜数,可市场规模是有限的啊。

日后《平凡》万一落在别的出版集团手里,借助这本杂志现有的读者群,反过来继续投入资源狙击自己其他杂志,又该怎么办呢?

这不是羊入虎口,自己闲的给自己找事嘛。

其次,一般人想要见 出版集团的会长一面都很难。

当然,这倒不是因为对方的架子大,而是日本企业家都习惯严严实实的把自己“藏”起来,不愿意被陌生人轻易找到。

为什么?

就是因为日本企业家几乎都是民营私企,身为企业家最怕的就是言多必失,这已经成了日本老板的共识。

大多数日本老板担心,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影响企业信誉和声誉,所以反而尽量不与外客打交道,就连采访自己都不接受。

尤其 出版集团本身就是媒体业的一员,对会长行踪保密,与外界隔离的工作,就做的更到位。

那么如果见不到 出版集团能拍板的人,只从基层干部层层往上传递购买杂志的意愿,就这个流程,所浪费的时间也耗不起。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其实宁卫民要想顺利谈成《平凡》这本杂志的转让,这个想法一点也不现实,就别说他还渴望尽快成交了。

何况经商讲究做熟不做生。

以宁卫民毫无相关从业经验的角度出发,即使买到手,会不会成为一个大坑还另说着呢。

就是 出版集团怕也会担心他缺乏相应的经营能力,别再连累自己的杂志声誉。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宁卫民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除了金钱他自认为可以拿出更吸引对方的合作条件。

尤其在东京这几年他已经懂得了日本人的揍性,而且还有个经商的岳父给自己当参谋。

于是在想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能给的又是什么,这笔交易对自己来说到底风险多大,划不划算……等等这些问题之后。

在韩英明的帮助下,宁卫民很快就找到了完成这笔交易的可能性,并且毫不犹豫地付之于行动。

首先,宁卫民找到的切入点是住友银行。

因为他发现,或许是因为经营风险,以及募投项目缺乏亮点的缘故。

现在的日本杂志出版集团,居然是整个日本少有的不能靠发债券解决融资需要,只能走银行渠道融资的行业。

出版集团就是严重依赖住友银行的一员。

而宁卫民他自己偏偏又是住友银行的大客户,现在从住友贷款的额度都快两千亿日元了。

连吉茂部长的儿子吉茂册都快靠他当上分行行长了,那他借助一下住友银行的面子,要吉茂部长帮忙介绍一下 出版集团会长还会是什么难事嘛。

岂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吗?

反过来, 出版集团会长清水达夫对这样的人情,也真的没法拒绝。

毕竟是债主子的请求啊。

应该说,双方见面还是比较客气的。

不能开罪住友银行的想法,不但让清水达夫答应和宁卫民见上一面,而且当着吉茂部长的面,他还得耐心以礼相待,认真听取宁卫民的请求才是。

不过,虽然姿态做足,是否真心想卖,最终会不会答应这笔交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好就好在宁卫民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该如何应答早就想清楚了。

实际上,在清水达夫和宁卫民当面会谈之后,原本只想应付一下的他,还真被这个陌生的年轻人撩拨起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