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跳灵官(2/3)
例是八位或十六位灵官登台。>
有时遇上节日,就上三十二灵官,甚至上六十四灵官。>
此外,清宫还讲究用头路好角跳灵官。>
如谭鑫培、汪桂芬、钱金福、杨小楼等。>
就连唱旦角的也不例外。>
如陈得霖、王瑶卿等,都曾在宫中演戏之前跳过灵官。>
可见当年的统治者对这出戏码的重视。>
至于民间的堂会戏,因为大家伙儿的追求都差不多。>
那是必有“跳加官”或“跳财神”二者其一,或是一并出演的。>
跳加官有跳“男加官”、跳“双加官”、跳“女加官”三种表演形式。>
服饰与道具是专用的,特制的。>
所扮演的人物取材于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即上元一品赐福天官)。>
因此演员向观众打开的“加官条子”上,写有“天官赐福”、“加官进禄”等吉祥祝词。>
故称“跳加官”。>
较为特殊的是“女加官”,那是本家为老太太办生日的专属剧目。>
由戏班唱旦角的演员扮演,所扮的人物取材于道教女神仙“王母娘娘”。>
头戴凤冠,身穿女红蟒袍,手持牙笏。>
同男加官一样,戴一白色笑眼女面具,梨园行称之为“女加官脸子”。>
而通常情况下,如两出戏一起演,排在“跳加官”之后的就是“跳财神”。>
“跳财神”的表演形式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种。>
文财神取材于道教神仙比干,武财神取材于道教神仙赵公明,还有一说是西域“大回回”。>
自清代中叶以后,文财神的表演形式逐渐失传,就只有跳武财神的了。>
演出的时候,扮财神的演员怀抱一个大金元宝,单手整冠、抖袖、举起元宝跳跃,向左右各跳两回。>
即将元宝放在堂桌上,顺手再将托盘中的字轴儿打开,给观众们展示出一副对联。>
上有“福如东海”、“招财进宝”等喜庆字样,以此讨喜,获得彩声。>
而所有堂会开场仪式中,要说最平淡的,应是“报台”。>
通常只有昆曲戏班才有这项仪式。>
报台台词的内容是根据所举办堂会的性质而决定的,不同的堂会有不同的报台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用就如同说相声前的定场诗差不多,仅仅是念一段京白词罢了。>
因此宁卫民考虑的方向相当正确。>
他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京城最典型的舞台艺术就是京剧。>
再加上京剧演员的扮相、行头、盔头都是五颜六色,华丽缤纷的。>
这与以东方丝绸为主题的时装发布会主题非常相符。>
所以他才会主动去跟康术德请教,想尝试从传统京剧上下手来解决问题。>
还别说,既然都是登台表演的形式,就必定有地方可以借鉴。>
他这一问啊,果然从老爷子的嘴里,问到了他需要的答案。>
照老爷子的意思,“破台”是首先可以排除的。>
而“跳加官”、“跳财神”也不大合适>
因为这两处开场戏虽然喜兴,也附和外国人惦记发财的心愿,但却与国家目前所提倡的精神文明不符。>
今年政府正在宣传五讲四美三热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