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权宜之计(2/3)
哪一样都能让他坦然面对银行的盘查轻松过关。>
另外,鉴于他还大度的把房借给缝纫社白白使用,在许多方面和街道有着广泛深度合作。>
而且无论是和街道李主任,还是管缝纫社的边大妈,私人关系上都近乎得没的说。>
他还因此获得了来自于缝纫社的财务支持。>
敢情像库房出货进货,辅料往来,工人计件工资什么的,这些日常财务数据统计内容。>
宁卫民和裁缝社的需要,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
那既然数据是共通的,见宁卫民又实在太忙。>
裁缝社的会计索性在做账目的时候,就帮宁卫民一起做了。>
实际上,等于是在义务劳动。>
而宁卫民只要偶尔拿点烟酒和进口糖果这样的小礼物做答谢,适当笼络下人心就好了。>
其余的什么也不用付出。>
这对他来说,当然是件莫大的幸福。>
在这个前提下,他每天只要在下班后跑一趟缝纫社,花个把小时对对账就可以了。>
如此,才能一直把服装尾货生意维稳在一个良性运转,微妙的平衡状态中。>
但话说回来,自己的事儿自己最清楚。>
宁卫民心知这种状况也就是个权宜之计,隐患太大。>
既不该,也不能长期这么保持下去。>
要知道,交由缝纫社替他代为管理这些账目,就等于他放弃了对日常数据的监察,让缝纫社自己给自己打分。>
这是完全突破了合理限度的信任。>
如今有边大妈替他认真负责的管着缝纫社,财会人员对他的小恩小惠也很满意,这好说。>
但时间一长,人心是会变的,到时候该怎么办?>
别的不说,为照顾人情,开始了徇私舞弊。>
在账目里添点花头,做点手脚,他是根本不会知道的。>
哪怕要想黑点他的小钱,也是再容易不过了。>
更别说,他的经营数据被别人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暴露出实际的利润。>
很难说,当街道方得知这个产业属于他个人的时候,会不会生出什么不快来。>
导致彼此的合作关系产生间隙,遭到破坏。>
所以归根结底啊,这就是宁卫民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但也确实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迅速解决的难题。>
在这个个体户不受尊重,还没有一个私企合法存活的年代,这是属于被时代勒住喉咙的锁链、>
哪怕他肯出钱,求才若渴。>
也难以找着一个值得信任和托付的全职管理者,或是一个肯跟着他干的专业会计。>
想不这么对付着都不行啊。>
坦白来讲,基于这种情况,假如宁卫民手里的其他生意,要也是这个样子的话。>
那不用说,他恐怕真的会被贪婪撑破肚皮。>
绝对会为自己什么钱都要赚后悔死不可。>
更不可能再去运作什么其他的事儿了。>
但幸运的是,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那样,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模一样的。>
别看同样都是宁卫民为了中饱私囊鼓捣的生意,而且同样得到了宋华桂的允许和扶持。>
但旅游工艺品生意是宁卫民光明正大的利用皮尔·卡顿的平台来操作的。>
无论管理人员,财会人员,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