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买什么(3/4)
已经积攒了四十七八万了。>
要比财力,别说皮尔·卡顿公司的所有高层绑一起也赶不上他。>
就连他自己都感到这些巨量的现金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多得烫手,多得咬手。>
是一定得尽快花出去,是万万不能突破五十万大关的了。>
这么一来,他要想赶紧把这些巨量资金浓缩成便于积存的财富。>
终归还是得从不受任何限制,可大批购买的东西上想办法。>
可到底买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买东西不能瞎买。>
一方面得考虑未来的升值潜力,眼下付出的成本代价,储存是否方便。>
另一方面也得考虑品种投机时间差,便于在投机市场打接力赛。>
继续收字画吗?>
已经不大合适了。>
因为1980年的5月,京城在港城举办了首次的出口商品展览会后。>
就让港人惊喜地发现京城送去的书画和各类文玩摆件、工艺品是那么的便宜。>
和本地存在着巨大的价差。>
于是不但那些送去展览的东西被港人抢购一扫而空,也促使许多港城藏家开始来京城淘宝。>
这样一来,自此京城就拉开的各类文玩字画涨价的大潮。>
涨得最快的还恰恰就是书画类,和古籍类。>
至今为止,小三年过去,书画的均价已经足足翻了四五倍之多。>
齐白石已经二百八十块一平尺了,徐悲鸿和张大千二百三四,陆俨少和黄宾虹涨幅最少,也到了三十五一平尺。>
虽然这价格也算是物有所值的吧,对比日后的升值幅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可问题是宁卫民已经吃下去太多的精品字画,手里又握有巨款,不但眼界高了,胃口也大了。>
他的心思是要买就买大尺幅的精品。>
偏偏市面上要见到这样的力作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得靠运气,题材未必好。>
打个比方,要让他花个两千块就拿一幅齐白石的五六尺花卉走,五百块买个齐白石的扇面。>
他一琢磨涨幅,这性价比可有点低啊,也有点费劲。>
买是可以买的,可已经没太大吸引力了。>
而瓷器、佛像、青铜器这样的古董又受到政策性严厉的监管,想吃个饱根本不可能。>
木质家具最大的难题就是储存问题,潮了不行,太干也不行,耗子啃了更不行,需要的空间还大。>
关键是价格也贵,好几十块买回去一个椅子,还只是鸡翅木的,松松垮垮还得修,这又何必呢?>
所以最终退而求其次,也就剩下印石、翡翠、玉器这些东西了。>
这些玩意的缺陷不用说。>
由于外国人大部分是欣赏不了的,鉴赏品质又没有统一标准。>
在时间上,就属于相对较晚才会热起来的投机品种,买下来恐怕长时间得忍受寂寞。>
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需要太多的空间,便于储存,就连着火都毁不了。>
关键是这年头能居然随处可见品质优异的大料。>
在“萃文阁”刻字门市部里,无论是田黄、鸡血、还是芙蓉石,这“印石三宝”六十克以上六面平章大料,随处可见。>
要知道,平章损耗多重啊,这放在三十年之后,是一种根本难以想象的奢侈。>
而且这些印石的价格也居于行情的谷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