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外宾内宾(1/4)
没错,自打收留了孙五福,宁卫民的确有点一顺百顺的意思。>
他在斋宫新开的商店颇受外宾青睐,在周日举办的书市也同步繁荣起来。>
尤其是当《京城晚报》刊发了一篇有关书市的专访之后。>
天坛斋宫书市的大名更是在四九城广泛传播。>
就连海淀那边的大学生,也有人不怕路程遥远,专门奔赴天坛公园来买书的。>
这样一来,哪怕劳动节过后,书市也保持住了相当的人气和温度。>
差不多能把客流量维持在七八千人的水平。>
这就直接导致宁卫民的办公室门庭如市,电话不断。>
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主动联系他,希望能加入进来,借助书市解决他们各自库存问题。>
完全可以说,才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宁卫民一手创办的书市就顺利打开局面,打响了名气。>
已经步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运营状态之中了。>
在这个时代,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商业奇迹。>
为此,不但宁卫民自己高兴,他的另外两个合作方大感满意。>
甚至就连负责审批宫廷餐饮合作项目的区领导,也颇感惊喜。>
自然对他们三方的合作前景信心大增。>
于是完全如了宁卫民的意,领导就此大笔一挥。>
早在一个月前递交上去,由三方共同出资,初步投资就高达五十万元的宫廷餐饮项目也就获得批准,终于正式立项了。>
这不能不说,是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倍感振奋,早就翘首以盼的一个好消息。>
不过常言道啊,人红是非多,其实买卖红了也一样。>
摊子一旦铺得太大了,就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难免出现纰漏。>
毕竟人无完人啊,即使宁卫民再有商业才干,他也做不到算无遗漏。>
事实上,还恰恰就在他志得意满,正要大干快上,继续在高档餐饮领域建功立业的时候。>
现实却突然闪了一下他的腰,差点就摔他一个大马趴。>
正应了那句乐极生悲的老话了。>
到底怎么回事呢?>
说起这事儿的起因,其实就出在了宁卫民对待外宾和内宾,两种背道而驰的经营策略上了。>
杀富济贫,说起来尿性。>
可外宾内宾,买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价格,这就容易出毛病。>
认真说来,宁卫民倒也不是没考虑过这点。>
为了不让这两种人掺和在一起交易,他采取的办法是很干脆的一分为二。>
在斋宫工艺品商店外面,他就让人挂上了一个外汇交易的牌子,以求杜绝内宾光顾。>
而周日的书市呢,他严令孙五福和那些他招来的“旧货贩子”,只准做自己同胞的生意。>
在他看来,像这样井水不犯河水就是最好的办法。>
也免得洋人占着便宜,或是老百姓听见高价炸毛,背后骂他黑心。>
但问题是,人不是死物件啊,哪儿由着他随心所欲的摆弄啊?>
而且好些事,还就怕赶巧了。>
这不,5月16日,周六这天,斋宫工艺品商店里就出事儿了。>
当时啊,是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正是人最少的时候。>
无论哪儿的人,到了饭点他都得吃饭,这点就连斋宫的工作人员也是一样。>
工艺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