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寻宝之旅(2/5)
以便镶嵌在锦匣厂所提供的黄锦缎质地的菜单封面上,进一步凸显尊贵气派。>
大概其的预算,是准备花个五千元吧。>
按理说,这笔钱对于一个百十号人的厂子,可不算多。>
可奇怪就奇怪在,厂方态度相当热情。>
厂长听了他们的特殊需求,也丝毫不怕麻烦,满应满许。>
甚至马上就让人叫来技术科的骨干和车间正在干活的一位老师傅,与宁卫民他们探讨起制作细节来了。>
为什么这么积极啊?>
嗨,其实说破了,真的怪可怜啊。>
不为别的,就为了能挣点钱,好给工人发点奖金啊。>
敢情京城证章厂最辉煌的时候,其实是政治挂帅的年代。>
如今早已今非昔比,日落西山了。>
五十年代的时候,证章厂做中苏友好纪念章、十大元帅勋章,各大厂的厂徽等。>
六十年代起,证章厂又开始做各种单位委托制作的“像章”,活动纪念章。>
过去这个厂里一共好几百人哪,活儿多得简直都干不完。>
还净是关系户托人,想尽办法插队加塞安排业务的。>
可到了七十年代,说不行就不行了。>
一方面是为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制止像章无度泛滥。>
从六九年起,中央就下令叫停了所有“像章”制造。>
好些下了订单的单位都因为怕担“限制令”的责任。>
根本不敢接收他们制作完成的产品,索性直接不认账了。>
另一方面是各种徽章也不流行了。>
许多大厂都停止了厂徽的制作,各个机关单位,也不做纪念徽章了。>
就连大街上愿意佩戴“像章”的人也越来越少。>
所以这就造成了证章厂的业务一下子迅速缩减啊。>
就连他们已经做出来的各种成品,也因为流行退潮卖不出去,大批量的积压在库里了。>
那想想看吧,这对厂里的运转会造成多大影响?>
得亏计划经济体制,赔了赚了都是国家的事儿啊。>
否则就冲行情突然遭遇政策风险,这么些单位都“不讲武德”,证章厂就够破产的过儿了。>
至于积压品,当初轻工局原本说是想找个兄弟单位,按原材料买走处理掉的。>
可后来那个兄弟单位又反悔了,说是顾忌政治影响,这样特殊的东西不好随意处置。>
结果最后越拖越完,到现在,连物资公司都不再对像章感兴趣了。>
人家同样有特殊性的顾虑啊。>
而且还嫌弃各种像章材质不一,处理起来麻烦呢。>
所以如今,证章厂也就指着各个中学的校徽业务充当主要营收来源了。>
虽然近年来,还增添了为旅游景点做点机制的景泰蓝纪念章的业务。>
可惜这个新业务的产品太糙,不比手工精美,卖的不好。>
像宁卫民他们送来的这笔业务,现今就算难得的大活儿了。>
好不容易遇见了,证章厂还不积极吗?>
说白了,证章厂是完全把宁卫民和乔万林当成了他们穷途末路时的“扶贫款”,自然感激满满啊。>
要不说上赶着不是买卖呢?>
证章厂的人从上到下都没什么心眼,看见有活儿就高兴。>
连厂长在内,有一个算一个,是问什么说什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