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七章 挨绊儿(2/4)

市百姓吃上两个月的。”

果不其然,随着政府出手大力扶持,成效斐然。

京城的工艺美术行业很快就成为了当时出口的“拳头”产品。

不负众望地为国家开始供血。

到1953年为止,不过短短数年间。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的年产值就由1949 年的七十三万美元增长到七百多万美元,提高了近十倍,已经很接近当初做出规划的目标了。

(此处文章有删减)

刚刚干出点声色的京城工艺美术行业,就此没有了销路,重新陷入苦苦支撑,发展停滞的局面。

于是整个行业一方面开始抛弃高贵出品的资产阶级情调,尝试实用化和大众化的路线。

另一方面,也得在政府的帮助下,另寻其他外销的途径。

后来,因为苏联老大哥的帮助,出口开始转向东欧国家,这种情况才逐渐开始有所改善。

应该说,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程度普遍不高,对工艺美术行业走大众化路线的普通产品还是比较欢迎的。

这种薄利多销,走低端路线尝试的方向,算是比较成功的。

但万万没想到政治风云再变,好日子结束的竟然那么突然。

(此处文章有删减)

1960年,这条外销的路也走不通了。

京城工艺美术产品出口量再度严重缩减,造成了工厂减产,工人转产。

等到好不容易我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总算把出口的目标又转向了约旦、索马里、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等国,时间又到了1966年。

(此处文章有删减)

此后,行业内又开始进行压缩整合,导致大批工人改产、转产。

工人们放弃原有岗位,最多的去向,就是到电子器件厂。

这种恶劣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初期。

京城工艺美术行业才得以久旱逢甘雨,重新又受到重视,开始肩负创汇任务恢复出口生产。

但许多行业和厂家已经造成了严重人才流失,甚至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现象,实在难以再恢复如初了。

就比如“蜻蜓贾”的玉蜻蜓已经失传。

再比如象牙雕刻的“笔洗”和景泰蓝业的“海棠瓶”,也几乎没有人会做了。

但这还不算什么。

最最关键的是,在工艺美术行业各自凭着手工技艺,承担着与现代化工业工厂相同的税负时。

由于工艺品出口体制的垄断性,生产厂家不准自行销售产品,还导致工贸双方的矛盾十分严重。

负责购销的外贸单位,为多创上交利润,居然死命的卡供货单位的脖子,给价给得实在太低。

比如说京城工艺美术工厂于1972 年生产的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产品《神鹿宝车樽》。厂方定价一万一千元,但外贸收购只开价六千元。

后多次进行洽谈,厂方要求至少给八千元。

价格还没议定就送至花城出口产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

最终实售两万七千元,外贸这才开收购单。

这还像话嘛!

所以就因为这种讨价还价互相扯皮现象非常严重,才造成厂家对同一件高档产品,不得不定出两个价格标准。

但即便这样,企业往往连最低价格也达不到。

如1973 年春季广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