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埋伏圈(3/4)
常清楚,能利用皮尔·卡顿的资源为自己办事,远比自己在社会上单打独斗要舒服、轻松许多。>
导游们也不傻,谁都知道外国游客在斋宫的商店购物,自己能得到的更多。>
他们心里的经济账,那绝对是算得明明白白。>
如果顾客在国营商店消费一千元,而不是在斋宫消费一千元。>
那么自己的收入就能少个将近二十块,就更别提拿到钱的时间还不一样啦。>
这个年头,还没有一个导游愿意承担这样庞大的损失。>
所以虽然带着客人在天坛主要景点里的商店买东西最方便。>
可大多数的导游都不愿意贪图这个方便,还是希望游客的钱花在斋宫的商店里。>
故而一旦发现顾客在公园方的商店购物倾向。>
尤其是热情比较高的顾客想要买大件的情况,比如绢人、料器和仿生瓷之类的。>
这些导游就会忍不住“出于好心”的劝告顾客,应该“货比三家”的道理。>
然后就会吧啦吧啦开始忽悠,说过会带大家去斋宫内部商店,哪里货色更全,工艺更精致,质量有保证什么的。>
不用说,外国游客在京城连语言都不通,当然是稀里糊涂,找不着北的。>
他们可弄不懂斋宫的商店和公园的商店是否有本质的区别。>
何况这年代外国人对国人的印象普遍认为很厚道、很质朴,非常容易对我们国内导游产生信任感。>
再加上目前能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几乎都是商务旅游的性质,对价钱方面其实并不是很计较。>
所以通常情况下,外国游客们大都会听从导游的建议,专程去斋宫的商店里消费。>
即使有人克制不住现场消费的冲动,随后也一定会留给导游几分薄面,照样会在斋宫的商店逛一逛,也买些东西的。>
就这样,旅行社的导游们完全无师自通,就掌握了用话术诱导游客进行消费的本领。>
甚至很快,已经开始有人不惜去改变原定的游览程序,来主动引导外国游客进行消费了。>
比方说,明明从北门或者南门进入对客人游览更方便。>
可导游偏偏让司机绕道西门把车开进来,下车就先带客人去斋宫商店购物。>
等购物完毕后,再带游客们绕到圜丘去,这才开始参观天坛的主要景点。>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样的变化,就是趋利性使然。>
能做到这个地步的导游,显然心态已经开始突破时代的桎梏,提前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了。>
当他们按照行程中的计划带领游客前往斋宫商店的时候,犹如电影里小放羊娃带着日本鬼子和汉奸往掩埋了地雷的伏击圈里走一样。>
他们目标很明确,心里惦记的只有一件事。>
要是不把老外兜里的钱都给炸出来,留下来,誓不罢休!>
最绝的是,天坛公园的五家商店对导游的这种近似于拆台的操作,可没什么意见和不满的。>
因为除了售货员的外语水平不过关,听不懂游客和导游间的对话的原因以外。>
更主要的是,目前的状况下,能这些导游吃回扣的景点,仅仅只有天坛公园一家。>
对于导游们来说,哪怕国营商店给的少,也比其他地方清水白汤的好多了。>
那么为了挣外快,导游就必然会优先建议国外的游客来天坛公园旅游。>
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