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滚雪球(3/5)
信奉一个原则——做熟不做生。>
首先放贷只找做服装生意的人。>
因为她自己是卖服装的,最清楚这行里的利润之大。>
对找自己来借钱的人,她也容易分辨出,对方是否有选择服装的眼光和经营天赋。>
其次,放贷的目标,还必须的是人品过得去,知根知底的熟人。>
且有按手印的借条,营业执照正本做抵押和中人作保才行。>
有了这些,欠债不还,就没太大的可能性了。>
因为她毕竟有凭有据,能找着借钱人的根儿上。>
哪怕借钱的人赔了。>
但凡要点脸,还想把生意做下去,就不可能不认账。>
最后她还会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每个借贷者罗列信用度。>
信用好,人品好的,生意做得好的,她可以多借。>
利息也会相应渐少点,尽量发展成长期客户。>
如果缺乏可靠性,她就少借,而且利息要的会高一些。>
但再怎么说,她是不会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针对一个借贷者,哪怕再信任,关系再好,她顶多放贷自己资产的一半就到头了。>
至于怎么和目标提及这种事?那太容易不过了。>
现在是手里有钱的人才是稀缺资源,是完全的贷方市场。>
殷悦只要找到这些做生意的人主动聊上两句,让他们知道自己手头挺宽裕,再留下个联系方式就足够了。>
但凡生意人,就没有不想借鸡生蛋的,更没有抹不开面子一说。>
一旦遇到了用钱的时候,第一反应就会联系她,提出借钱的事儿来。>
总之,作为手有余钱的金主,殷悦完全居于有利地位,几乎是毫无风险的分享起改革初期的商业红利。>
像她第一笔钱放出去就特别顺。>
那次,是她借给了一个卖高跟鞋的初中同学五千块。>
说是一个月,可其实二十来天,人家就还了。>
百分之十的利,五百块顺利到手,同学还请她搓了一顿饭,表示谢意。>
没别的,为了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啊。>
然而这些钱还没在抽屉里搁上三天。>
殷悦家隔了一条胡同的一个街坊大哥,又要奔花城进货去了。>
这主儿过来问了殷悦一声,就又带上了这笔钱和殷悦刚开出来的一个月工资上路了。>
其实一切挺顺利的。>
但就因为带回来的东西太好卖了,这个街坊挣钱挣疯了,简直乐坏了。>
一高兴,忘乎所以,居然回来后就把还钱的事儿给忘了。>
等到殷悦找到他家来,这才想起来。>
结果一个不好意思,借走了八千,直接给了九千。>
多给了二百算耽搁几天的利息不说。>
这主儿还让殷悦挑了两身衣服拿走,算是聊表歉意。>
就这样,一笔笔的借出,一笔笔的收回,殷悦的本钱在一年里几乎翻了一倍。>
再加上她仍旧每个月入手的收入,1984年春节前夕,她已经成了手握五万钱财的小富婆一个了。>
尽管她比不上那些真正的生意人收获大。>
但毕竟相当于她每个月都多开了一月工资呢。>
可比放在银行那一年百分之五点七六的死期利息强多了。>
所以完全可以说,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