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耗财买脸(1/3)
1984年3月11日周日上午,由宁卫民策划,魏主任组织的见面会,在一六五中学的学校礼堂召开。>
这所中学位于景山街道办和魏佳胡同中间的地带,原是解放前美国基督长老会创办的教会学校——崇慈女中。>
因此这里有着上万平米的占地面积,花园式的校园环境,和顶级的办学条件。>
要说宁卫民最会办事的地方就在这儿了。>
一是他心知当下,场面铺的越大,越是兴师动众,就越能让居民们相信自己。>
所以为了取信于民,他除了打算借用政府的公信力为自身增加份量之外。>
才会决定租借这么一个正式会谈的场所,以示郑重。>
这就叫耗财买脸儿。>
既能抬高自己在政府公务员心里的评价,同时也能向居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
二是他还知道礼多人不怪,仗势不欺人的道理。>
懂得怎么去做,才能博得居民们的好感,消除对方因此产生的仇富感和敌对情绪。>
这不,当天马家花园的居民们应邀按时来到中学礼堂赴会时。>
首先面对的就是早已等候在学校礼堂大门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以及几个宁卫民从“坛宫”抽调来的男女服务员。>
街道的人负责让居民们挨个登记签到。>
“坛宫”的姑娘和小伙,则秉承宁卫民的意思,给每个来开会的人发放一份礼物。>
礼物都早已经分好,装在印有“坛宫”标记的精美纸袋里。>
别的不说,光这个厚实的袋子就很让居民们喜欢。>
毕竟是连塑料袋都还没普及的年代,有这么一个印制着知名企业的袋子拿着是很体面的事儿。>
进入礼堂后,许多人不等坐下就耐不住好奇心想要打开瞧。>
内容自然更让居民惊喜,因为吃的穿的居然全有。>
纸袋里面的除了有一份对外售价两元钱的宫廷糕点的套装小礼盒。>
还有一套用牛皮纸包上,红绳系上的秋衣秋裤。>
糕点礼盒内装有八种带有冬季特点的满族饽饽。>
分别是金糕、豌豆黄、芸豆卷、驴打滚、艾窝窝、烙蝴蝶、黑糖油糕、高丽饽饽(打糕)。>
值得一提的是后面的三种饽饽,人们几乎都是第一次见到,不禁啧啧称奇。>
这自然多亏“张大勺”指点之功,这都是当年清宫特有的祭神糕。>
满京城除了坛宫之外,别的地方确实买不到。>
至于秋衣秋裤的质量也极好。>
全是均码的,纯棉质地。>
不但有上有下是成套的,而且还分男女呢。>
女款是紫红色,男款是深蓝色。>
那都是市服装三厂的库存积压货,算是持续生产了几十年的名牌产品。>
显然比吃的东西还要更实用一些。>
只可惜款式过时了,不大好卖了。>
三千多套秋衣秋裤在库房里堆放了一年多了,商业系统的相关部门也不愿意从厂里批发走。>
那没辙,服装三厂只能以一块钱一套的低价发给宁卫民。>
但即便如此,国营商店里卖的可不打折,一点都不便宜,只搭配俏货出售。>
宁卫民对外卖是两块五一套,仅仅比商店便宜个一块钱。>
这就足以诱使老百姓来争抢了。>
所以说这份礼,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