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百零五章 花团锦簇(3/4)

另外意识形态上,喜剧片也不受待见。

以片种而论,哪怕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喜剧片”,地位也远低于“艺术片”。

说白了,如同公务员一样存在的电影从业人员,从上到下,只关心艺术成就和能否拿奖。

根本没人在乎人民群众是否喜闻乐见,没人在乎喜剧片低成本,高票房的经济利益。

甚至八十年初期,一些导演拍的艺术片是刻意去远离群众生活的,他们反倒以票房高为耻。

所以在拍摄之初,这“求名分”的一关就先把父子俩给难住了。

哪怕有《夕照街》的良好反响和热度在前,全没用。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低声下气四处求人,千方百计的找门路,给自己的电影弄“准生证”。关键是上赶着不是买卖啊,求人哪儿是那么好求的?

这个过程注定会受到歧视,甚至是饱含屈辱的。

像去年,陈培斯曾特地坐火车带着他们自己做的剧本远赴“西影厂”。

却没想到,那个因支持艺术片为“第五代导演”们集体感念的西影厂厂长,甚至都懒得出来见他。

只派一个副厂长很随便的翻了翻剧本,就明确的做了回绝。

“这类电影我们不做。”

再往后,陈培斯无一例外都撞上了这样敷衍的软钉子。

于是回去之后疲惫不堪的跟陈老爷子一商量,只能迫于无奈,采取“先上车后补票”的办法。

那就是去外面想办法拉来投资,靠自己的力量先拍摄电影再说。

这爷儿俩把美好希望寄予在了未来的运气上,认为或许拍完了电影,“名额”问题就解决了呢?

没准那些电影厂也是怕给了“名额”,他们再提出资金和演员的要求,这才借口推脱的。

可谁能想到啊,等好不容易拉来了投资吧,剧组也凭着四处求人攒起来了。

但电影刚要开拍,却飞来横祸,他们居然被人举报到了电影局那里。

上面马上勒令停止,不许他们再拍了。

这一下陈氏父子可是着了大急了,最后都把陈老爷子逼着跑到电影局领导办公室里拍桌子的地步。

亏得陈老爷子人缘好,许多老同志都看不过去了,有求情的,有过问的。

电影局才勉强让“中影公司”收了这“没娘的孩子”。

也就造就了我国有史以来唯一没有厂标的电影。

可即使如此,也高兴不起来啊。

因为除了电影局给予了“下不为例”的警告。

关键是这么折腾了一个溜够,停演了个把月,人都散了。

道具、设备还得重找,经济损失实在不小啊。

真要想再组织起班子把电影拍完,资金又不够了,这可怎么办呢?

没辙,还得接着四方化缘啊,起码得再弄个十七八万块才行。

结果化来化去,就找到宫海滨头上了。

谁让这小子原先在京影厂干过呢,如今又在皮尔卡顿公司负责管理和中芭合办的模特培训学校,不大不小算个头目。

宫海滨还真没袖手旁观,可他在出钱之前,又给陈培斯额外支了一招。

“我不是不帮忙,可能力有限,要赞助,也就万八千的到头了。这对你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少问题。你还得求别人去。干脆我给你介绍个财主得了。他要答应帮忙,你这事就妥了。”

陈培斯哪儿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