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艺术追求(3/4)
钱的,随时都能找着便宜占。>
无独有偶,这个时候和崔建的境遇相差不多的还有一位,和宁卫民也挺熟。>
只不过这主儿不是搞音乐的,是电影圈子里的。>
而且绝对不是寂寂无名之辈,早已成名多时。>
谁啊?>
陈培斯。>
虽然凭着这几年春晚的精彩演出,这位“陈小二”和朱时茂搭档的,已经家喻户晓,红遍大江南北。>
甚至凭借一己之力,带红了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品”这种表演形式,开辟了一个小品的新时代。>
让许多原本平平无奇,要貌没貌,不能唱不会跳,还说不了相声的人,都因为他找到了出路。>
按一般人的想象,这样的事业成就算得上功成名就了,搁谁身上不都得美得冒泡,过上人上人的日子吗?>
可实际上呢?>
说出来或许有人不信。>
这对于陈培斯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因为这年头的明星,实在不大容易把流量变现,基本上只有走穴一途。>
而且表演小品于陈培斯也仅仅是捎带手的副业而已。>
他毕竟是个电影演员,而且还是个挺有想法,挺有追求,挺有抱负的喜剧电影演员。>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辈子能拍摄一部影响力类似于日本《寅次郎的故事》那样的,如实反应平民百姓生活的系列喜剧。>
可惜由于国内客观现状的种种限制,偏偏在电影主业的进展上,他处处碰壁,深感施展不开手脚的痛苦。>
没错,《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的第一部《父与子》,确实是在陈老爷子拍桌子瞪眼下拿到了“准生证”。>
也靠着宁卫民大方的资助,顺利拍摄完毕了,而且很快就可以上映了。>
但问题是,这只是一锤子买卖,并非长久之计啊。>
电影局这次收购《父与子》纯属无奈,同时还下了“下不为例”的警告。>
所以陈培斯已经创作出来的第二部续集的剧本,肯定就没法再靠父亲的面子继续拍摄了。>
他还得再去求人,想方设法给他的第二部电影再要一个“准生证”来。>
而他偏偏是个不善于交际,也不会求人的人,让他去走衙门口盖章太难了。>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一直到1985年的年底,陈培斯也没跑出什么眉目。>
倒是与他参与一同创作的编剧,在东北那噶有关系,专为此事找到了“长影厂”。>
只是“长影厂”尽管觉得剧本有潜力,表示同意接拍。>
但却又否定了父子搭档的这种陈氏喜剧的独有模式。>
他们那边的创作意识还比较守旧,要求电影必须展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说不能以喜剧人物为主角,一定要是一个正面的人物。>
因此决定要把剧本改成政宣剧,连电影也要改名叫《嘿,哥们》。>
这样,陈培斯便面临着一个怎么都窝心的艰难选择。>
到底是要让自己的心血彻底白费?>
还是把“孩子”送给别人,由着人家去任意打扮?>
更没想到的是,在元旦之后,就连“八一厂”都开始给陈培斯施加压力了。>
说今后不许他在外面折腾了,要求他好好专注本职工作。>
结果陈培斯的处理方式和他所扮演的“二子”完全不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