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三章 行家里手(4/5)
代的“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楼顶军徽的打造。>
这可是当年不得了的壮举。>
因为别看从地面上看那军徽不大,但如果把那玩意“搬”下来看,那就大得不像话了。>
实际上这个军徽加上插座儿的尺寸有八米高,直径是六米。>
整个是用四毫米厚的铜板,分段打制成的。>
军徽上有许多麦粒和麦芒,得靠铜匠们用铁锤和钢錾一点一点儿敲,然后鎏金,再组装在铁架上。>
孙师傅他们总共几十个工匠,就凭着几十双手,把那军徽打造的精细入微,看上去如同浮雕。>
这在世界范围都堪称首屈一指的绝技。>
想想看,就这水平,孙师傅要再捡起当年造车厂的那点小活儿还算事儿嘛。>
这就跟张大勺想要随意做俩小凉菜儿下酒差不多一个意思。>
所以说,孙师傅挑头,拉着自己过去车行同事的几个老哥们,一起做出来几辆三轮车可太精致了,太讲究了。>
几乎完全复原了当年“懋顺车厂”最高档的车子,是一点不带走样的。>
尽管做这种车,费工、费时、费力。>
制作周期长,铜作、木匠、漆工、机械工都得用上,得好几个人合作才行。>
最后因为还得添置买料,买不少现成附件来组装。>
这样造价就高了,一辆车恐怕得耗两辆车办的价钱才够。>
也就是说差不多 百块。>
可实打实的,真没有花钱的不是。>
宁卫民一看见这车的外观,俩眼珠子立马转不动了。>
而再等到亲身体验了一把,让小陶蹬车拉着自己转了一小圈儿回来,他就更是心花怒放了。>
说白了,“屁颠儿屁颠儿”这句话可太形象了。>
在宽阔的马路上,他人仰靠在车上,一溜烟儿似的平稳向前。>
车蓬子一支,就能遮着老阳儿,再被小风儿一吹,看着繁盛的街景儿,那滋味美透了。>
这一路更是赚足了回头率啊。>
尤其是到了闹市地区,不但老外碰见这车都“咔咔”拍照,就连好多老百姓还以为这是拍电影的道具呢。>
老有人过来搭话,问他们是哪个电影厂的,一会儿要拍什么电影。>
嘿,这就足以证明三轮车的吸引力啊。>
所以试车回来之后,宁卫民当即决定,就这么地了,就照这样做吧,先做个五十辆车再说。>
不是为别的,他主要考虑像孙师傅这帮老手艺人可都到岁数了。>
真哪天干不动了,或是不想干了,他还能到哪儿找这样的好手艺啊?>
说白了,过了这村儿也许就没这店儿了。>
要想以后不抓瞎,那现时就得多做几辆,以备不时之需啊。>
至于车多了,一时用不了也没事。>
万一哪辆车有了毛病,不也好有个替补吗?>
可反过来,连罗广亮带小陶,还有造车的孙师傅却无疑是被这阵势给吓着了。>
听宁卫民报出来要的数目,这几位下巴差点没掉地上。>
尤其是老师傅,他还一直以为罗广亮他们几个就是要造几辆拉拉客人,挣几个小钱呢。>
压根没想到他们会出手这么大,完全是铺天盖地的气势。>
当然了,也没人会嫌钱烫手的。>
老实说,这位孙师傅虽然是六级工匠,可退休的日子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