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成百上千万的大买卖(3/4)
不毛之地,而是杂草丛生。就像庄稼人说地荒了,指的是农田里杂草多。>
这片荒凉地上一夏、一秋长了无数枯黄草,大雪一落,将草都压在了下面,但有小榆树、小柳树毛在雪中支棱着。>
由于是赵军指路,所以吉普车正好停在土坡南面。>
所有动物的巢穴,再怎么隐蔽,都有一样是固定的,那就是洞口都得向阳。>
一眼望去,雪地上脚印、扑腾痕迹到处都是,远处土坡上,更是密密麻麻的洞穴口。>
楚安民看到那么多洞穴,再转头看看赵军,心想自己闺女的狐狸围脖有着落了。>
“局长!”忽然,赵子阳惊呼一声,指着西边林子。>
这片荒凉地两边,西边是片杨树林,东边是片桦树林。>
赵军重生前,为了生计还来那东边的桦树林采过桦树茸呢。>
“啥玩意啊?”楚安民望去时,只见一抹灰白闪过。>
“哎呀!”楚安民眼睛一亮,回头问赵军道:“是不狐狸?”>
“应该是吧。”赵军抻脖看去时,那林子边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时,楚安民扒拉了赵军两下,问道:“咱们这边狐狸,多数都是灰的呗?”>
“嗯呐!”赵军点头,道:“多是灰不突的,再就是白的、黄的。”>
“有没有红的?”楚安民又问,赵军却是连连摇头。>
山间野兽,除非黑老虎、黑熊怪、熊鬼子那样战力强悍的主,否则太另类都很难存活。>
像那兔子,小时候儿歌都唱黑兔、白兔什么的,但在山林里,很难见到纯黑、纯白的兔子,能看到的大多都是灰兔,就连黄兔都很少。>
狐狸也是如此,灰、白两色居多,黄的就很少了,红的更是难找。>
听楚安民说要找红狐狸,赵军一笑,道:“楚局,有没有红狐狸,咱先不说。就比方说,咱打着了,那玩意做成围脖也不好看呐!”>
“唉呀!”楚安民也笑了,他摇头道:“我闺女,看报纸上小故事,说红狐狸、红狐狸的,呵呵……”>
说到最后,楚安民也乐了。>
“行,楚局。”赵军点头,道:“要有红的,咱高低给它整住!”>
“那就看你的了!”楚安民向赵军一挥手,道:“我是整不了啊!”>
听楚安民这话,宋志远、赵子阳在一旁连连点头。>
“行!”赵军道:“咱尽可量挑那个隔路色,完了楚局你拿回去以后,找人给它熟了。熟完了,你找人拧个夹子,缝到它嘴里头。”>
“那是干啥呀?”楚安民不解地问,然后就听赵军往自己脖子上比划着说:“这么围上,一捏那嘴丫子,夹子正好夹尾巴上,这不就围住了吗?”>
“哎?”楚安民眼睛放光,惊喜地看向赵军,道:“你这招好啊!你行啊,赵军,脑瓜够用啊!”>
“呵呵……”赵军呵呵一笑,这招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十年后,真皮的狐狸围脖都是这样的,都是狐狸嘴叼狐狸尾巴。>
笑声落下,赵军忽然想到一事。别看现在狐狸皮不值钱,十年后一禁猎,那可是了不得了!>
尤其是东北人爱皮草,在人工饲养的貂皮没大规模进入市场的时候,一件貂皮衣都十几万、几十万。>
一条狐狸皮围脖,几千块甚至上万块。正是因为这个,导致两千年后秦皇岛一带的农村,全是养狐狸、养貂的。>
此时的赵军,忽然想到自己老娘明年收山货的时候,可以主收狐狸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