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6章 和约(2/3)

了安抚一下,然后轻轻斥责几句也就拉到了。

谁知道人家说,不跟你们大明混了,把辽东给咱,咱要自己建个国家玩玩。

至于大明,以后谁过谁的日子,咱俩名义上就做兄弟好了。

臣子翻身要跟皇帝平起平坐,若是传出去里子都掉光了。

他们最在意的就是这一点,希望关外不要建国。

哪怕名义上同意你们自己管自己的事情。

还将明朝当做名义上的老大不行吗?

这些内阁大臣想的美,但是关外根本不吃这一套,你家的事情是你家的,我们还要过我们的日子呢!

谈判僵持住了,陈三才对此也做不了主,更加的不敢做主,他要应了回去就成臭狗屎了。

别说皇帝不满意他,满朝文武会弹劾他,若是传到民间他也是臭狗屎一堆。

这会儿还不是天启、崇祯年间,老百姓对大明朝还是有很强归属感的。

要是上中下三个层面一起鄙视他,陈三才只能一死谢天下。

死的话他不舍得,只能将这件事推到内阁去决定。

你们派我谈判我来了,做决定就你们来做吧。

整个京城内阁朝堂被闹得是天翻地覆,谁都不敢做这个决定。

此时,楚应同秘密前往京城,会见了沈一贯及诸多合作还不错的各派首领。

谈判从六月中旬开始,持续到七月末才结束,明军从锦州开始撤退,一路过宁远,前往山海关驻防。

此前被关外军俘虏的明军将士,也被送到了山海关外,允许他们退回关内,百姓愿意回中原的也是一律放行。

八月初八,双方正式签订协议,关外大都督郑毅以三百万两黄金的价格,整体向朝廷购买辽东和广宁,双方约定以山海关为界停战,此后和平相处,不再轻启战端,互惠互利、加强边境贸易。

大明朝敕封关外都督郑毅为关外王,与大明约为兄弟之邦,世代友好、一字并肩,与国同寿。

协议中允许关外王郑毅建立汉人国度,大明将会予以全力的支持,两国之间互助共进、联手对外。

虽然这条款还是没达到郑毅的要求,但也就是名义上的事情,实质上关外等于已经是没任何限制了。

不过大明好面子,非要加一条摆谱的敕封,关外军虽然不爽,但琢磨一下不计较大明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了,反正那会也接受过大明的封赏,扯过明朝廷这杆大旗,多一条也不是什么大事,自家知道自家事就行了。

大明朝廷算个屁,这一战打完,他们不相信还会有人敢到辽东来,除非大明的人都长了熊心豹子胆。

最后双方约定互开边市,加强双方的商贸往来,关外军这边开的是盖州、锦州、宁远、青龙、复州、金州六地,包含了陆间和沿海,允许大明的商人来到此处自由经商和贸易,关外军会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明开放的就比较多了,山海关、蓟州镇、遵化三个陆路市场,另外就是天/津卫、青/州、登/州、莱/州、灵山卫、淮/安府、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宁/波府、福/州府、泉/州府、广/州府、琼/州府十四处沿海口岸,另外内河流域开放南/京应天府、江/西九江府、湖/广的武/昌府和荆/州府,这些地方关外商号都可以设立自己的商号。

双方的税率相等,互相保证对方人员的安全,允许一定数量的护卫队,保证市场公平交易等。

另外就是李朝和倭国、琉球、占城、安南和南洋诸国,双方享有同样的宗主国权力。

这一点也是为了方便后期关外军出动远洋船队,对这些地方的实际控制。

大明基本上没啥影响力了,但他们才不过刚刚崭露头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