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47章 挖空大明(2/3)

县,进入农户的家庭。

华夏银行也特别提供了农机和粮种贷款,让百姓都能用上先进机械。

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的推开,老百姓的心思总算是沉淀了下来。

半岛如此,三秦之地和甘宁肃州等地一样如此。

河西走廊重新打通,修路工程动用了百万人,百姓的收入大大提高。

各座矿山被开发、各条道路开始修建、各处水利也全都开始修筑。

老百姓恨不得多长几只手,这样好能更加多的挣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他们还担心大华这边不会管他们的死活,哪想到人家到处都给他们机会,还有大量的物资送进来。

此时他们一点都不后悔留下,反倒是嘲笑那些担心大华而离开的百姓,真是傻到家了,在大明有什么好的?

三秦的建设,不仅是让留在西北的百姓受益,同时三晋、河/南等地的百姓也很多偷偷跑过去。

人家大华来者不拒,到了那边有吃的、有穿的,还有大华给他们修建的保障房。

傻子才不知道好歹,干嘛非要窝在穷山恶水间受罪呢?

尤其是山/西辖域内,老百姓纷纷渡河或前往关外投奔大华。

半年的时间,竟然净流出了五十多万的百姓,山/西的官员连报都没报。

若不是他们的产业和家族都在大明,若不是他们在这边有着地位和权势。

他们都想前往大华去,好歹发财的机会多啊,现在只能派人去跟大华多做贸易。

至于老百姓去那边,不是什么大问题,反正黄土高原也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

还年年遭灾,朝廷那边连钱粮都拿不出来,眼看着老百姓饿死怪可惜的。

老百姓迁走之后,他们倒是可以放开手脚,将那些天地都兼并到自家来。

既不会被老百姓怨恨,还能得到实惠,干嘛非得急赤白脸去阻止呢?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赋税,老百姓走了赋税谁来交呢?

赋税说大是大事,说不是什么大事,那也不是大事。

土地只要找几个有功名的挂在名下就行了。

反正士绅不收税,也没必要给朝廷交税。

按照田亩数纳税这规定简直太棒了。

若是按照其他朝代,以户数和丁口纳税,他们还真不好操作呢。

现在这么一弄,土地没减少,但是都转到了不用交税的人身上。

他们种出来的粮食,就算是一亩只能打一百斤,那也都是血赚的。

朝廷的利益确实受了算是,但那跟他们这些人有啥关系呢?

他们都是按照朝廷法度办事的,谁不乐意谁来当官呗!

武官那边也喜笑颜开,他们驻防在边境地带,从大华建立归化城以来,边镇的日子就好过了很多。

无外乎就是做生意嘛,他们掌握着关口,跟大华人做生意更加的简单,南来北往的商人都得进贡才行。

还能时不时的也做一些生意,从关外运输一批货物入关,到了关内就能翻倍的价格卖出去。

都司这些将领几年下来,吃的是脑满肠肥,光小妾都娶了十几房回去,腰子都快废掉了。

除了内外倒货、收取孝敬之外,这些都司的武官还有个很好的来钱路子,那就是卖人口。

大明不限制人易,遭灾之后到处都是卖儿卖女卖自己的人,他们只需要一点钱买下。

然后送到关外就可以换来翻倍的收益,还是无论男女老少,对方都会满意的收下。

他们这些年卖出去的人口,都有十来万人,这都不算自己出关的那些百姓。

到他们发现当兵的青壮更好卖之后,他们就更开心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