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0章 吹响反击号角(3/4)

些过节,但这也不是不能开解的。”

沉树人听了,却得意地笑了:“我本来就没打算让马士英给我们筹粮,我要的就是他不配合的态度。

凤阳那边是中都所在,官场上肯定也都被流贼渗透成筛子了,你说要是马士英跟我不对付的消息传出去,李自成岂不是愈发会放松警惕?

至于我们绕过郾城之后的粮道如何解决,当然是本官自筹运力,以沙船从淮河由寿县入颍川北上,总有水路能一路通到开封。

我们沉家可是为朝廷承担漕运改海的,李自成这种旱鸭子,根本不知道我们沉家在水上的势力。

咱连京师周边乃至辽东驻军、每年几百万人口日常消耗的漕粮都能运,给七八万大军运军粮,哪怕分好几路、每路都留够全额的运力备用,都绰绰有余。

这事儿我上个月出兵之前,其实就已经有偷偷跟家父商议了,让他随时准备留足水兵、水手、战船、运船。因为经手的人极少,也就没告诉外人,非常保密。

而沟通汝颍的讨虏渠,两端分别是郾城和陈县,郾城在讨虏渠与汝水交汇处,陈县在讨虏渠与颍川的交汇处。

我们从上蔡出发,正北是郾城,东北就是陈县,只要陆路只带几天行粮,猝不及防攻下敌军疏于驻军的陈县,就可以把粮道切换到寿县至陈县的颍川流域,李自成再卡郾城还有什么用?

反过来,李自成在郾城这边的驻军,反而会因为我们反卡了陈县,而无法得到颍川流域以东筹来的粮食,李自成就算抢空了归德府,也无法直接走水路运来郾城,他再守郾城也就没有意义了。如此郾城成了枯藤上的孤果,何必再去强攻,等瓜熟蒂落就行。”

沉树人一边说,一边在地图上指点,而等他说完之后,黄得功也彻底豁然开朗了。

另外,说句题外话,黄得功或许能轻易听懂沉树人的谋划,可大部分对历史地理不熟的现代人,可能会在某些点上有理解障碍——

现代的颍川和沙河,都是流量不大的小河,所以很多人会诧异于“从这里怎么可能走大船一路抵达汴水、迫近开封”。但这个问题,在明朝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自从南宋时,北面金国疏于治水,黄河决堤改道、夺淮入海后,一直到历史上清朝太平天国之乱时(1855年),黄河在元明两朝,都是保持以淮河为入海口的。

当时的汴水、沙河、颍川都是黄河入淮的数条河道之一,水位和流量都比后世要高得多,全部都能全程轻松过大船,只有陆军的部队也很难拦截这些河流的大部分河段。

相比之下,后世重新改道北归后的黄河下游河道,在这个时代其实是“济水”等几条小河。因为黄河干流的改道,只是让中上游的来水往南走了。但黄河下游两岸本身还是有降雨需要汇流的,这点微弱的水量,依然会走黄哥故道,就形成了济水等小水管。

这些地理常识,21世纪的人当然大多数都不知道,可黄得功是当时人,当然是了然于胸了,他也就丝毫不会怀疑沉树人说的运粮后勤计划的道路通过性问题。

于是他由衷钦佩地说:“大人如此谋划,运筹数省如棋局,实在是不世之材!不过,我军要偷袭陈县,再由此沿颍川、沙河迫近开封的话,沿途会更加平坦,不比这上蔡好歹还在汝南山区边缘。

如果在平原上推进,无险可守,被闯贼主力围困、寻求决战呢?”

沉树人无语地摇摇头:“我不是说了,‘结硬寨、打呆仗’么,不是‘结硬城’,就算没有城池,我们自己可以结寨、布车阵、依托大河缓缓而进,

我们有水军之利,到时候李自成围困我们也不可能断我粮道,我的粮道可以通过大河穿营而过,那他就只有强攻。

而强攻的下场你已经看到过了,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