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15章:大争时代的降临(2/3)

就是越国在勾践的领导下被吴国暴打到亡国边缘,哪怕勾践有所反省,原先是一个什么的人,怎么都没有可能一次失败后彻底得到转变。

说白了就是人的智商上限就摆在那里,再怎么努力都很难突破自己的桎梏。

楚国可是吃够了被两面夹击的亏,身负重要任务的范蠡自身很聪明,背后极可能还有一大批智囊,没有理由会忽略楚国曾经吃亏的惨痛教训。

越国能够得到楚国的帮助,再拉上晋国的话,不但勾践的复仇计划稳了,仅仅让晋国坐视吴国灭亡这一点,无疑会让所有计划变得更稳。

当然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察觉到自己的计划可能被智氏发现,再不采取适当的行动,好些事情不但有付之流水的可能性,极可能也会出现猛然间被来一下的危险。

换作没有被智氏发现?哪怕他们觉得有晋国参与的必要,不会傻到没有发动前进行联系。

范蠡到智氏拜访智瑶之后,自认为取得的成果很是喜人。

晋国已经察觉到吴国越来愈烈的威胁感,范蠡不清楚晋人是不是悔恨给自己栽培了这么一个威胁,想要解决的心思就摆在那里。

诸夏现在没有那一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的话,类似的觉悟可能也很少人才有,同理“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盟友”必然也有人能懂。

要说有谁最懂,肯定是智瑶啊!

智瑶是真的希望晋国和楚国能够在针对吴国上面进行合作。理由不那么复杂,当前晋国的“元戎”又落在智氏身上,谋求恢复霸业不止是业绩,关乎的还是智氏的家族声望。

如果智氏能够恢复晋国的霸业,不单单智氏在史书上会更好看一些,能够拿到手的利益也将超乎想象。

在各种大小事务的忙碌之下,智瑶又迎来了今年的秋季。

智申在春播之后率军离开,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抵达“陶丘”。

这个“陶丘”原先是曹国的都城,曹国遭到吞并则是变成一座大邑。

当前的年代,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则是为“邑”。

那个“都”并不是只有国家才算是,每一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宗庙,“都”也就是一个叫法,有意义的地方就是侍奉祖先牌位,一般某个家族的“都”遭到占领也等于该家族没有未来了。

而“邑”就是城池,有些“邑”的规模远比“都”要大,也就有了“大邑”这个名称。

这一次宋国将事情做得很不地道,不止吞并了曹国,还让曹君一脉绝祀了。

晋军直接进军到“陶丘”有着很重大的政治意义,并且在这里召集郑国、鲁国、卫国、薛国、滕国进行会盟。

中间发生了一个意外,也就是楚国突然出兵讨伐陈国,顺便要连郑国一块收拾,导致郑国未能前往“陶丘”参与会盟。

不管是什么理由,反正就是属于郑国失信,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智申的威望,不出意外后面晋国绝对会找郑国算账的。

郑国的失约给会盟蒙上了一层阴影,直接导致的是本来作为后备队的另一支晋军不得不开拔,进驻卫国的“蒲”。

没错,卫国也有一个城邑叫“蒲”。

现如今城邑的重名很正常,更早期甚至有着数量多到夸张的“武”城。

那个“武”就是军事堡垒的意思,筑城就是为了保证军事用途,后面慢慢变成寻常的城邑。

“宋君栾不至?”智瑶眉头皱了起来。

由于“陶丘”跟“新田”有点距离,两个地方的消息传递,哪怕使用加急快马昼夜不停地传送,时间的间隔还是需要八天左右。

当代的宋国国君叫栾,早期力主继续侍奉晋国,后来晋国内战改变了主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