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61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4)

”的城邑,北面则是到现代的清江市。

名叫“邗沟”的运河由夫差兴起工程并挖通,两汉还在继续使用,一直到五胡乱华期间被堵塞,有隋一朝的杨广重新疏通,随后的李唐继续使用,五代十国又给堵住,赵宋和蒙元期间不断继续完善,朱明以及“我大清”期间最为繁荣。

因此,邗沟在见证历史的时候其实很能说明一切,战乱期间没有人维护就无法使用,一旦有持续维护则能成为王朝助力。

很多人工运河都是那么回事,它们不止见证了历史兴衰,也是中华文明的隗宝之一。

原国在占领并形成管控之后,由于运河刚建成不久的关系,压根就不用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倒是在运河的起点与终点兴建了不少造船作坊。

程朔这一次率军过来,乘坐的船分为两大类,一些是缴获来的“翼”船,另一种则是原国自行打造的平底“楼”船。

就是楼船没错了,无法用来海航,可是在内河却是最佳的运兵船只,还能用在打内河水战上面。

一艘两千料(五吨)的楼船,一次最多可以运载三千名士兵,只是不想太过拥挤和增加危险性,一般一次也就运载两千士兵左右。

吴、楚、越体系的“翼”船,最大的船型搭载士兵也就百名左右,再多是真的放不下了。

程朔带来的两个“师”只需要七八艘楼船就能装载完毕,剩下的物资可能需要两艘楼船才够。

当地的官员一共给准备了六艘,其中有两艘是用来运转粮秣以及器械,只有四艘用来运载士兵,以至于五艘楼船搭配数百条大大小小的“翼”船浩浩荡荡组成一个庞大船队南下。

“原国又遣派援军?”

“快快寻找旗号,务必窥知前来者何人。”

“乃是程氏,程氏乃是原国公族,亮出‘将’旗,以原 事亮‘将’旗便是为将。”

“吴地原军将有幕府,速速派人回去禀告!”

这一条“邗沟”总长度超过一百七十公里,楚国与原国在吴越之地已经交锋了两年,楚国那边怎么可能不在“邗沟”埋下探子呢?

楚国视原国为大敌,他们肯定要想方设法摸清楚原国的权力构造,太明白一个区域的原军有没有建立幕府的区别了。

某地的原军没有幕府,代表当地没有建立一套统管全局的指挥班子,等于无法进行规模太大的战役,有了幕府则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既然有叫程氏的主将过来组建幕府,分明就是原军接下来会有大动作,窥知到这一情报的楚国细作肯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送回国,让楚国君臣早点做好相关的准备。

原历史版本要到战国阶段才会重视情报,各自安插间谍或是安排细作窥探情报。

到了书中的这个历史版本,智瑶根本没有给列国太多用来适应的时间,直接将他们给兼并了。

楚国作为仅存的大国之一,他们更需要赶紧适应。

最为有趣的是,楚国最大的敌人是原国,偏偏楚国君臣又在对原国进行各种模彷。

这种情况挺好理解,已经有一个榜样在前,明确知道做什么是正确的,学习能够少走非常多的弯路,为什么还要玩个性呢?

原国这边很清楚打出将旗会被窥知,程朔还是打出将旗的原因太过简单,他本来就是担任逼迫楚国的任务,不摆明身份或许能够在吴越之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用,可是只会让楚国进行全面龟缩的作用。

程朔摆明旗号过来,楚国那边会起到一种更为急切的心理,思考要不要全军压上。

楚国在知道原国在吴地设立幕府之后,对越地增兵是一种必然。

所以,哪怕程朔无法调动楚军北上,起码可以吸引更多的楚军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