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一百二十四章 登高(2/3)

个人说着话,直到日薄西山,夕阳西下,才从天香楼下来,出了宁国府,见贾瑜过来,那卖元宵的摊主连忙把留得那些呈给他。

贾瑜打发晴雯她们四个给姑娘们送去,自己则把林黛玉送回她的院子。

回到院子,小梨儿把刚才素云姐姐来借衣服的事情和他说了。

贾瑜和晴雯坐下来用晚饭,媚人在旁边伺候,晴雯让她坐下来,她不敢僭越,直到贾瑜发了话,她才听话的照做。

贾瑜代圣上给皇后娘娘作的《清平调》传到了宫外,仅仅用了半天,就席卷了整座京城。

这首诗得到了无数文人骚客、歌女清倌人和闺阁女儿家的喜爱,只因它的意境太过优美,读起来让人在寒冬腊月里如沐春风,又似饮下陈年佳酿般唇齿留香。

在这个时代优秀的诗词歌赋就像是后世经典的神曲,很容易就流传开来。

大梁承太平久矣,文风盛行,歌女妓子清倌人们争相传唱着贾公子的词,很多人家把他作的那些劝学诗用来劝导家中子弟读书。

贾瑜这段时间收到很多请柬,其中不乏有三公九卿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请他去参加各类的文会和酒宴,不过贾瑜都没有去,以至于书房里的请柬越积越多,每一天都能收到三两封,晴雯特意买来两个大箱子用来装这些请柬。

政老爹这半年以来过的很舒心,世人说他有君子之风,往日对他不屑一顾的士林大儒们也频频写来书信,言辞恳切的邀请他携侄去参加文会,上下朝时很多官员都会和他打招呼。

他在工部的官署里闲坐时,最喜与别人谈论贾瑜所作的十数首诗词,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解读,明明很直白的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却硬生生的被他解读出很多种意寓,关键是还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现如今每天都有其他官署的官员来找他,有的是是来求诗词的、有的是来邀请贾政携侄参加文会酒宴的、有的是则是来给自己或者亲友家的女儿说亲的。

大家都知道,工部的贾员外郎对名满天下的贾仲卿有知遇和帮扶之恩,深得贾仲卿尊重。

可那贾仲卿像世外高人一样,交际简单,从来不去酒楼歌馆玩乐,等闲人请不动他,因此他们来找贾政也不算唐突了。

贾政的顶头上司工部尚书对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令侄父母早逝,身无嫡亲长辈,对你又那么的尊重,存周何不认他做个儿子,以全人伦之美,千百年后也是一段家喻户晓的佳话。”

这句话实实在在的戳到了贾政的痒处,若是自己真的和贾瑜有了父子之亲,那自己怕是做梦都能笑醒,便在心里默默开始打算。

后来偶然碰到李大学士,贾政便向他讨教此事是否可行,李基劝道:“存周万不可用无妄的亲情来束缚此子,内宅那些无知妇人若是以此对他桎梏,以母之名迫使他行丑恶之事,他定会不从,传扬出去必要遭人攻讦,说他不孝,这样会有损他的清名,于他的发展不利。”

李基早年和贾代善相识,两人算是朋友,不过他看不上贾家内宅的那些妇人。

贾政恍然大悟,暗暗自责,权衡再三后,只能把这个心思隐藏在心底。

晚上,贾宝玉和贾环被贾政叫到了梦坡斋。

三言两语后贾政就开始斥骂,他先斥贾宝玉“就你这样还去读书,我都替你羞死了,依我看,你去玩才是正理,省的在外面给我丢人。”

然后又骂贾环“你给我仔细着,若是让我知道你行事有半点差错,非揭了你的皮不可。”

挨骂最多的还是贾宝玉,贾政怒批他写的“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堆砌辞藻,浪荡轻浮,在贾瑜所作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面前,简直是萤火之光与日月争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