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陛下不给的银子,碰都不要碰(1/3)
“朕不知道,镇平县知县连标,连夜让师爷带着刘巧莲离开,是否是察觉到了危险,但最后他没有离开,而是选择了让师爷带走了刘二的女儿,刘巧莲。”朱翊钧重重的叹了口气。
虽然朱翊钧对这个案子,仅限于凌云翼的描述,但连标让师爷带走关键证人去找凌云翼,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让连标如此决定,但他自己没走。
“下旨官葬吧。”朱翊钧深吸了口气,给了连标格外的优待,一般没有正四品以上的官员,是不会给官葬的,这代表着朝廷给予的认可,肯定他对国朝的贡献,至少,连标的存在,还让朱翊钧知道,大明官员里也有好官。
在大明变得更好和自己更安全的两个选择之中,连标最后的选择是让大明变得更好。
南阳府、镇平县这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很快就引发了山呼海啸一样的讨论,县薄李杜才带领的虫豸,先杀了县丞刘汝康、再杀知县连标这个案子,就为了三万四千银,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是镇平县爆发了民乱,刘汝康、连标等人,死在了民乱之下,那是他们无能,不值得同情,但李杜才是为了欺压百姓,才相继杀害了刘汝康、连标等人,刘汝康、连标死于为民请命,这只能说是人神共愤了。
大明好官其实不多,刘汝康和连标这种有点圆滑的官员,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
陛下朱批了杀,这是三法司的共同决定,三法司在刑部的驾贴上进行了签字,再加上大明皇帝的圣旨,被驿卒们以破,连个带罪立功的机会都不可能有,王崇古很清楚,杀害朝廷命官的恶劣影响。
可以杀,只要你能扛得住追责就行了,曹操把汉献帝的伏皇后都杀了,不也没事吗?
李杜才显然没抗住朝廷的追责,别说朝廷了,就连凌云翼的追责,李杜才都扛不住。
“李杜才得带回京师,因为出现了新的情况,虽然九成九是被骗了,但还是要进行一番调查。”李佑恭略有些为难的看向了凌云翼,询问凌云翼的意见。
凌云翼眉头紧蹙的问道:“如果不是王谦的话,李杜才会如何处置?”
“他会活很久吧,毕竟解刳院里的标本也不算充裕要省着点用。”李佑恭有些不确信的说道:“这可是无比珍贵的耗材,解刳院一年都收不到几个标本,但凡是有点成果,还要被朝官们指着鼻子骂不人道。”
解刳院的大医官们在重重阻力之下负重前行,医学进步的过程中的阻力,都被陛下硬生生的扛了下来。
都觉得给申时行加的担子重,但谁想过,陛下身上的担子,又何尝轻呢?大明再次伟大的重担,陛下一力肩负。
正月初一,朱翊钧在太庙祭祖,进行了述职报告,每年一次,从无断绝。
“今年浪费了银子修了正衙钟鼓楼,都说这是奇观,其实是为了方便京师百姓生活所用,至少老远一看就知道了时辰,大明京堂两百余万人的时钟,不算贵了,朕觉得值得。”朱翊钧说起了十二月竣工的钟鼓楼。
这东西有人弹劾是大兴土木的奇观,是浪费,但现在无论是摆钟、怀表,还是蛋表,价格都十分的昂贵,属于少数人才能消费的起的物件,造这么钟鼓楼,老远都能看到,听到钟鸣,就知道到了整点,勉强算是公共设施投入。
朱翊钧觉得不亏。
“朕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白银堰塞,现在海外一年输入六百五十万两白银,再加上远洋帆船的全球贸易,一年又有三百万银以上的流入,万历十二年、十三年,轧印银币才能达到六百五十万银的产能,到那时还会堰塞。”
“唉,钱太多,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烦恼呢。”朱翊钧又烧了一份关于轧印银币的困难和液压技术应用的工学书籍,拍了拍手,颇为自豪的说道。
就把这太庙里的画像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