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session_start(): Unable to clear session lock record in /www/wwwroot/9/www.wokanshu.net/chapter.php on line 3

Warning: session_start(): Failed to read session data: memcached (path: 127.0.0.1:11211) in /www/wwwroot/9/www.wokanshu.net/chapter.php on line 3
第六百七十六章 年轻时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1/4)_朕真的不务正业_我读书
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六章 年轻时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1/4)

大诰是朱元璋留给老朱家的祖训,就是当皇帝迷茫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打开大诰,可以寻找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

大诰里,记录了很多朱元璋当时为何要那么做的原因,但在风力舆论的鼓噪之下,大诰逐渐沉睡,甚至大部分的大明皇帝,根本没有翻开过大诰看过一眼,有的时候甚至为了避免朝臣们触发某种应激反应,都要避免谈及。

大诰一共分为四本,第一本是《御制大诰》,第二本是续编,第三本是三编,第四本是为了诸管军衙门颁布《大诰武臣》,洪武年间,朱元璋要求各级学校师生、民间百姓讲读大诰。

但随着朱元璋的离世,大诰被束之高阁,最终被塑造为了朱元璋为了自己皇帝的权威,利用《大诰》塑造个人的极权,进而达到以威为治的政治目的。

这股风力舆论,最典型的就是将大诰称之为《峻令》,来规避谈论时的风险,进一步将其塑造为洪水猛兽,将其中的明刑弼教、酷烈的非刑之正、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饬吏治,不顾当时的世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等等情况,进行全面否定。

但其实真的翻开大诰,认真将大诰研读一遍,会发现许多朱元璋本人的无奈。

比如在续编的第十四年六月初一,燕军在浦子口渡江,太子府的平燕将军盛庸拼死抵抗,燕军渡江失败,彼时成祖文皇帝打算议和北归,恰逢此时,汉王引兵来援,击败盛庸,逼降了太子府水师都督陈蠧,燕军顺利渡江。”

“六月初九,汉王朱高煦率兵抵达我们脚下,下蜀镇。”

“那时候建文君派了庆阳公主和燕军谈判,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成祖文皇帝说裂土无名,只要奸臣,建文君非常清楚清君侧清的不仅仅是君王之侧,还有君王,和谈失败。”

“次日,建文君见议和无望,听从方孝孺建议,开始对南京城外坚壁清野,方孝孺说,燕军南下,不战自疲,只要能拖住,优势在我,建文君听信了方孝孺建议,开始派遣官兵,四处拆除屋宇,搬运粮草入南京城,带不走,就一把火烧掉,说是坚壁清野,但和纵兵抢劫,又有什么不同?”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燕军入城。”

海瑞讲解了一段下蜀镇的历史,太子府、建文君都是永乐年间修洪武朝实录的时候,对朱允炆这一脉的称呼,相应的,燕王府就是燕府、燕军。

庆阳公主不是朱元璋的女儿,是朱重五的女儿,也就是朱棣的堂姐,和朱棣从小长大,对朱棣极好。

在六月初一,燕军败给盛庸之后,燕军最能打的朱棣已经萌生退意,打到这个地步,他认为自己无力再进了,应天京城那绵延不绝的城墙,实在是太过于雄伟,但凡是朱允炆是个正常人,朱棣也只能来这里转一圈,最后还得和谈。

就连最激进的汉王朱高煦,也觉得可以和谈,因为和谈是在朱高煦驻军的下蜀镇发生的。

但是朱允炆就是不肯交出朱棣列出的奸臣来,哪怕是裂土分封,划江而治,也不肯交出,朱棣不同意,就只说裂土无名,只要奸臣。

李乐眉头紧蹙,他说自己底气不足,但这海瑞好像在东拉西扯,谈到了建文旧事,他思考再三摇头说道:“还请海总宪明示。”

既然是请教,不懂就问。

海瑞吐了口浊气说道:“就靖难之战兵临城下之时,燕军都不敢言必胜,彼时燕军的确后勤补给不足,渡江之后,多少有点无力再战,就是汉王也有退兵之意,你知道南京城墙建的有多好,打起来很不容易。”

“建文君但凡是能少听这些贱儒一句,也不至于失了天下,六月初九之后,纵兵劫掠,最终导致了人心离散。”

大明的京师不好打,南京城的城墙更是朱元璋的心血,外城内城,朱允炆但凡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