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三十二章 简而言之,一切都为了自由贸易!(1/2)

“可能大明人,真的很难理解我现在的困境吧,对于大明而言,就是类似的情况,也是在数千年前了。”织田信长有些无奈的对着黑田孝高说道。

黑田孝高无奈的说道:“基于分封制诞生的派阀政治,对于大明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大明漫长的历史上,只有周天子有些类似,或许更加遥远的时候,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天下布武已经失败,按照矛盾说来解释的话,我们没有完成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

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目标是通过武力手段,消灭割据势力,表面上来看,他是安土幕府的大将军,他拥有倭国天皇的册封,拥有大明的册封,而且所有大名都认可他的征夷大将军的地位,他没有被人幽禁,他的政令可以很快的传递到倭国大名手中。

如果按照大明的理解,任何宫廷政变都要满足三个条件,那就是封锁皇宫大门,不能让皇帝的政令传出宫外;封锁武库,让忠诚于皇帝的禁卫军无法获得武器;封锁文渊阁、内阁或者说朝廷,让天下官员,只接受权臣的号令。

司马懿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做出过样板了,权臣都是这一套玩法,万变不离其宗。

但织田信长的情况是他没有被幽禁,他的武士仍然能够获得武器,天下官员能够接到他的命令,但命令无法得到执行,实质上,织田信长也被下克上,层层架空了,明确的说,他的政令,不管用。

倭国的幕府更替是不符合王朝周期的,因为倭国幕府的更迭,没有一次完成过生产资料的再分配,这就造成了一个实质性的结果,那就是各地的大名,那不是四世三公,是十恬武嬉的背后,是大明税制的彻底崩溃,是实行了近两千年的实物税在崩溃。

实物税的全面崩溃,向货币税转变,是发展的必然历程,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大明缺银少铜,没有完善的铸币,又严重阻碍了大明由小农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

商品供应匮乏,导致白银过度集中堰塞,且无法疏浚。

这三个问题,就是一个无解的三角,而且是彼此加重的恶性循环,万历维新十四年,其实就是在给这个历史转折期一个药方和答案,目前看是行之有效的,一个死循环被大明君臣所破局,这个历史转折是危机,自然也是机遇,大明抓住了这个机遇浴火重生。

不过在申时行看来,万历维新并不完美,是需要修修补补的,而他这本奏疏就是总结,去修补那些他看到的危机,和朝堂明公没有发现的危险。

“这孙克弘是个聪明人啊,陛下投什么,他就跟着投什么。”申时行合上了奏疏,孙克弘总是紧跟朝廷的步伐。

当有人劝孙克弘的时候,孙克弘就会痛骂一声:你们这帮穷鬼,难道比陛下更懂得花钱?!

陛下是大明最富有的人,这一点没人会质疑,但陛下的银子,又是大明这个集体所公有的。

大明皇帝在南衙投资了一千五百万银,这些银子主要是索饷索来的,为了消化这些银子,南衙龙江造船厂附近数十个官厂拔地而起,而这些官厂正在聚拢各种各样的产业,这里面有一项产业,拿走了近一百万银的投资,那就是南京铸钱局。

孙克弘就跟着铸钱局投入了一大笔钱,大约有五十万银,来为铸钱局配套,铸钱局要赤铜,但海外来料大部分都是铜料,把铜料加工成赤铜,卖给铸钱局,这个行当南衙普遍认为不赚钱,但孙克弘就是要投。

南京铸钱局有铜炉一百二十座,招铸币工匠为六千人,一个炉上有工匠五十人,为了防止盲目扩产的种种问题,赤铜加工就只能依赖民间,而南衙商贾们觉得不赚钱的原因,就是铜炉铸钱是要利润的,官厂收赤铜的价格肯定不高。

但孙克弘认为,价格不高利润不厚不是问题,量大就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