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4章 失代偿(1/3)

第184章失代偿

公元1054年,天关客星在北宋的天空上闪耀的同时,一股强大的电子射流和射线暴喷涌而来。但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观察射电暴的手段和方法,他们只能看到原来只在高纬度区域出现的极光开始向着赤道方向移动,红色和绿色的仿佛轻纱般拂动的光成为了夜晚的绝美景色。

也许是因为那样的景色实在是太过壮美,以至于人类诗人都失去了描述那场从两极蔓延向赤道地区,甚至越过了南北回归线的瑰丽光幕的能力。

除了部分史书记载以外,只有几张并不怎么出名的油画流存了下来——皲裂的油彩勾勒出了极光的模样。

这次随着超新星爆炸而一起抵达地球的电子冲过了地球磁场的阻挠,成片成片穿过了大地,穿过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以及其他生物。

然后,在“浓厚”的电子汤冲刷下,锂原子的外部电子和三个不知名的锂原子发生了量子纠缠。

只能是和三个锂原子发生了量子纠缠,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三个电子都是向下旋转——理论上来说,普通的锂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态可以被视为“两个一致,一個异常”的集合。每一个电子的旋转方向都必然是“向上或向下”,同一层轨道中电子旋转方向相反。

当三个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旋转方向均为向下时,就意味着至少有三个锂原子的核外电子和它们产生了纠缠——纠缠态导致人体内的锂原子和遥远不知所踪的锂原子核外电子成为了一个“整体”。它们的状态被锁定为相反,从而产生了“泡利不相容原理无效化”的错觉。

一个内层两个电子,外层一个电子的原子结构当然会被理所应当的视为整体。但在强烈且“浓郁”的电子冲击下,这些本应该在固定轨道内保持旋转方向量子化的电子,忽然与不知身处何处的三个锂原子电子产生了纠缠。在纠缠态下,它们与遥远的三个同伴互成整体。至于原来的电子层……那只是徒具其表的结构组织罢了。

换句话说,人体内的每个“向下旋转”锂原子都可以被视为是“无电子”状态的。三个幽灵态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但它们之间并无直接作用和关系。

但三个电子却又确确实实存在于原子核外,这就导致锂原子仍然具备正常的宏观化学特征,但在电子层面又具有极端异常的“共同性”。

大崩溃患者的脑组织样本中,所有的锂原子核外电子均向下旋转,且锂原子对人类的思维活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大崩溃是人类大脑中所有电子都处于宏观状态下的“纠缠态”的反应。

以1054年为分界点,人类的世界被分为之前和之后两种。在1054年以前,在人类脑中锂原子从完全的正常态进入到部分纠缠时,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和民族观念开始稳固,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单一地理型转向了民族认同主导的国家体制。人类开始借由共同的价值观进一步团结,并且发动更大规模的争斗。

相对一致的锂原子电子活动模式,事实上成为了“我不认识你,但我认同你”这一奇妙行为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阶段,人类几乎没有大规模爆发过大崩溃——根据李晓慧主任之前的调查,伦敦大崩溃之前,历史记录中可信的类似情况记录有三次。但这三次都集中在特定团体之中:比如邪教团体组织的集体自杀。

对此,陆沉有自己的解释。

“就像人类身体倾向于动态稳定一样,被蟹状脉冲星电磁爆照射时,也不是所有的锂原子外电子都会成为纠缠态。”陆沉裹着一块反射塑料毯浑身发抖,但他仍然坚持着说道,“电子射流维持着一部分电子纠缠态,但另一部分锂原子会自然的回到脱纠缠状态下——就像是激发态的电子天然倾向回到基态一样。动态平衡下,增加自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