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六章 事非经过不知难(1/5)

杨夫子估计,十万流民渡过淮河,如果安顿不好。

两淮流域必然会出现大批乱匪,而且是有甲胄的精锐匪军。

面积最大的淮南西路首当其冲。

本就被金贼肆虐过,再来一批精锐乱匪。

弹压不住,就是小朝廷的腹心之患。

未来成为顽疾,也未可知。

无力弹压,自然要甩锅。

淮南西路这边,多半会把杨夫子定为这批乱匪的源头。

双进士杨夫子,差不多会被朝野称为‘淮西匪首杨某’。

这还要看伯祖杨时夫子的面子够不够大。

名声不够响,面子不够大。

龙池杨家也会成为过眼烟云。

南渡求生、南渡送人头,又是一个给了答案的选择题。

题外生路也有,但‘淮右布衣’不是杨博的选择,不想选、也做不了。

事涉生死,杨夫子的大脑只能快速运转了。

至少七万人打底儿,就食地也不好选择。

淮南西路一片凋敝,粮食绝对充沛不了。

目前来看,最好的就食地,就是江南两路了。

离着最近的就是江南东路的建康府了。

去建康府,就要凑黄天荡的热闹。

两万青壮,对阵宗弼的十万大军,还是送人头之旅。

接下来几天,杨博纠结于几万人就食地的选择。

而南渡人马,也在滚雪球似的不断壮大。

有了杨夫子的拣选之法。

上官悟这边,也忙的不可开交。

为了尽量的节约粮食。

带甲执兵的时间要求,从整个白天,增加到了一天一夜。

在上官太尉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通过的选兵之法。

带甲执兵一天一夜,第二天是不能休整的,实际上就是两天一夜。

几天时间里,令人难以置信的选出了近五千青壮。

喝稠粥的标准,也调整到了带甲执兵一天。

带甲执兵不是竖立不动。

而是身着五十斤的扎甲,背负三十斤粮食,手执十多斤的战斧,行军六十里以上。

甲胄或许轻重不一,粮食或许已经不足三十斤,战斧或许也没有十斤以上。

但每天六十里的行程,是杨夫子定下的。

不计生死的行程。

现在看来,杨夫子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晚一天,饿死的就会多过一路累死的。

不能称之为人的甲士五千,可以饱食。

能喝稠粥的也绝对是军中力士,三千。

加上原本金家寨的一千多人,万余人的精锐甲士。

除了没有训练,已经基本成型。

有了这样的筛选标准。

能带甲半天的青壮,现在只配喝稀粥挑扁担。

当队伍接近淮河岸边的时候。

站在杨夫子对面的金六郎跟上官太尉,脸上满是恐慌神色。

十八万人!

粗略统计,十八万人!

而且多半是壮丁。

如今可带甲执兵一天一夜的精锐甲士,也只能喝得上稠粥了。

饱食,对于残民、流民、饥民、灾民,是个致命的选择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