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事非经过不知难(4/5)
/>
勾连乱匪,可是朝廷的大罪!”>
事涉各路起事的乱匪,上官悟就僵不住了。>
这个比弃城而逃要严重的多,必死无疑之罪。>
“那是义军,宗泽宗太尉在汴梁已有成例。>
怎能说是勾连乱匪呢?>
贼配军,莫要妖言惑众。”>
上官悟的话,让杨博这边加了小心。>
这也是需要背书的,只是如何背书,还要细究。>
“杨夫子说的是。>
聚各路义军江南勤王,是我等本分。”>
看着面前大宋好儿郎指鹿为马,上官悟只有敬服。>
这就是大宋文人士大夫。>
事情的好坏,不看结果,全凭嘴上功夫。>
“粮食还能用几日?>
队伍之间,切不可有勾连。>
非饿毙之人,不得出队列,擅出者格杀!>
渡河之时,六郎先走,贼配军殿后,作乱者格杀!”>
上官悟的勤王说法,只是说法,人不散,怎么说都可以。>
散了,没有背书,他杨博杨夫子就要背黑锅。>
问了粮草,再次强调了行军纪律。>
杨博也在寻找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初中、高中晨跑动辄几千人。>
大学的运动会、联欢会,动辄几万人。>
这些杨助教不仅经历过,而且组织过。>
想要不乱,班级之间禁止串联,就是基础。>
对于学生,训斥就是最好的手段。>
对于流民大军,杀人是唯一的手段,也是最好的手段。>
好在有粮食钳制,队伍最大的损失,在拣选精壮上,一路累死过一些。>
饿病而死的也有一部分。>
但总的数量,对于十八万的基数,算是很少了。>
即便很少,杨博这边也不太好接受。>
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不下去,尽量不去看。>
“不计种粮,可供甲士饱食十日。”>
听了金六郎的回答,杨博这边稍微的轻松了一下。>
及早的控制粮食,显然也是正确的选择。>
大概估计一下,依照粮食的数量,十五天还是能坚持的。>
“病马、残牛杀上一些,渡河之前,让所有人吃上两顿肉汤。>
可以多杀一些,汤汁要浓厚一点。>
尽快勾连各路义军。>
贼配军,差人联络淮西官府,杨夫子要上书。”>
将脑中想法吩咐下去,见两人走了,杨博这才喟然一叹。>
南渡之路,是求生之路,也是杨博的抉择之路。>
杀伐果断四个字,字字重逾千钧。>
本以为做皇帝,只是后期艰难。>
旅程过半,在杨博看来,做淮右的布衣猛虎,过程更是艰难。>
相对于筚路蓝缕,端坐畅谈才是杨夫子所擅长的。>
端坐前军,以言语指挥六七万到十八万流民。>
目前看来,除了一些小瑕疵,大的变乱没有。>
粮食也足够南渡,结果算是不错的。>
选择看似很多,但根据自身素质来判断,其实选择真是不多。>
定好了抉择,杨博杨夫子就开始琢磨上书之事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