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黄天荡(一)(1/5)
留给杨博胡思乱想的时间并不多。>
韩世忠得了杨夫子的提醒,也大致查看了黄天荡周边的地形。>
为将者不熟悉地形,水军不识黄天荡附近水道。>
听起来有些荒唐。>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能把宗弼打进黄天荡,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了。>
江南两路原有驻军,早已零落。>
之前的江南有两路大军。>
一路主随行在,经过苗刘变乱之后,战力堪忧。>
另一路,则是追随杜充这个降相而来的汴梁军马。>
但宗弼突袭江南的时候。>
这路军马,却被宗弼手下悍将,签军万户王伯龙,杀了一个鸡零狗落。>
随着建康府的陷落,这路大军也就成了过眼云烟。>
韩世忠的水军,多半都来自临安一带。>
对战宗弼,也算是仓促应战。>
不熟悉黄天荡的山形水势,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有了杨夫子指路。>
韩太尉自然很容易就找到了淤塞的老灌河故道。>
前段与黄天荡相连,只是水道隐蔽一些。>
后段在莫府山附近断流。>
应该是雨季山上泥沙淤积,建康府这边疏于治理所致。>
淤塞的故道连接着秦淮河。>
稍事修整,黄天荡、秦淮河二水齐灌。>
河道重开,也就需要一些人力而已。>
一旦开了老灌河故道。>
宗弼船队,旦夕之间就能在韩太尉的水军上游出现。>
顺上游水势沿江而下,辅以火攻。>
八千人的水军,还真是不好抵挡。>
再辅以南北两岸陆路骑军。>
韩太尉覆灭,也只在一夕之间。>
被吓出一身冷汗的韩太尉,也不犹豫,当即发粮船运粮一万五千石。>
只收了杨博三万两银子,权当是示好报恩了。>
多余的五千石粮食,自然是催促杨夫子西进的甜头。>
占有水军之利的韩世忠,一点不惧金贼东路主力。>
这一点在杨博看来,还是可圈可点的。>
算是给韩世忠这厮,加了一点点的印象分。>
战局有了致命的漏洞,杨博这个小孱儒,就成了韩世忠需要依仗的。>
虽说不想跟杨家小孱儒交集过于密切。>
但两相权衡之下,韩太尉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
致命的漏洞需要补足。>
韩太尉将杨博的驻兵地点,定在了牛头山。>
牛头山俯瞰秦淮河,有山势依附。>
一旦宗弼部,想借助老灌河故道脱困。>
杨博的十八万流民,应该能挡住宗弼的十万大军。>
韩世忠的选择不错,一些史料、演义之中,记载了金兀术,在牛头山下被重创过。>
但杨博查看地势之后,没有选择牛头山作为驻地。>
而是大军前出,选择了不怎么好展开的莫府山,作为自己的驻兵之地。>
牛头山于正规军而言,是个不错的战场。>
但对流民大军而言,战场过于宽阔了。>
杨博拣选的精壮,可没有底层的班排连营这样的架构。>
大概几个、十几个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