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413章 经济与战争课(2/2)

舅,诸位大人,王爷皇上,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

太多的信息灌输下来,让这个大明帝国最顶尖的一群聪明人,也一时难以消化理解,所以对于毛文龙的询问,没有人立刻给予回答,是错还是对。

但这已经不是毛文龙所需要得到的答案了,因为思想传播出去,就一定会对有心人产生触动,只要有的人往心中走动了,改变就会出现。

毛文龙一直坚持,能用经济解决的事情,就不需要用战争解决;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更没必要用人命去解决。就比如说他一直没有放弃的杀奴令,这就是一直贯彻他的思想,用钱能消弱敌人,消灭敌人,尽量不用大兵团作战。其实这个命令的效果相当好,因为从整个的人头收取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在战场上杀敌的数目。让建奴满清,八年来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倒下落了。不过这样的结果和战争比,不过就是一个需要细水长流,一个显得辉煌壮烈。往往就是这样,轰轰烈烈辉煌壮烈的小小的成绩,却能掩盖住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究其原因,就是埋在人们骨子里的急功近利在作怪。总是一味的认为,只要战争发动,只要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军队,足够锋利的刀枪,再加上足够充足的物资,就会让樯橹灰飞烟灭。

但岂不知,这不过是解决了表象问题,这次我可以失败,只要我的经济不崩溃,被歼灭的军队我可以再招募,短缺的军械我可以再补充,然后找个机会,咱们继续操练。

所以,战争,打的就是人口钱粮。

人口就是战争潜力,钱粮就是国家经济。远了不说,唐朝薛仁贵征服朝鲜就是最鲜明的例子,隋唐征服朝鲜,打的是单一的战争,因此才有几大征高丽,最终也没征服的了。薛仁贵打的是经济,一战定乾坤,让朝鲜臣服中原王朝近千年。

站在后世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两族之间的战争原因,这说这个年代最新鲜的理论,也说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后世,蒙古和内地自由往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经济互补圈子,再后世,你让蒙古人独立造反,你逼他他都不干,大家有吃有喝的,吃饱了撑的造反啊。其实,历朝历代,官逼民反的根子就在于,百姓们生活不下去了,再不反,就是死路一条啦,否则,更多的是吃糠咽菜,哪怕吃观音土,百姓也不会造反的。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